人类在宇宙中何其渺小,生命如此脆弱,您知道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吗?
曾祥裕 曾海亮
2020年立春是2月04日,17时03分12秒,星期二,系农历正月十一。
国人期待立春后,扫除寒冬笼罩下的阴霾,拥抱温暖的春天。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辞别万物闭藏的冬季,走向万物复苏的春季。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易经里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日月作为阴阳的代表为我们昭示了天地运行之道,我们只要顺应大自然,就会阴阳平衡,人天和谐。中国的哲学,医药,艺术,武术,建筑无不渗透着此类思想。
太阳、月亮共同作用,影响地球万物生长,中国古代发明二十四节气,充分反映了古人遵循天人合一规律,顺时而为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影响人类最大的天体,乃是太阳和月亮。因此,好的历法,月亮太阳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也就是同时使用阴历和阳历,并把二者协调起来的历法,我们的四柱预测法(八字预测)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科学的历法基础上,正因为此才会如此的精准被成为占卜之王。
农历每个月的第1天,称为初一(又称朔日,新月),即月亮位于地球与太阳的中间,并刚刚通过地球与太阳的连线点,这时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在地球上几乎一点也看不见。同理,农历每个月的第15天,地球位于月亮与太阳的中间,因此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几乎完全落在地球上,月相为满月。也就是说,农历可以准确地描述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中间的位置,以及相应的月相变化。
而农历的太阳历部分是由二十四节气来体现的,每个节气的延续时间在15天至16天之间,二十四节气正好一年(365天或366天)。
这些节气具有鲜明的物候学特征,它们是: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地球上万事万物的生息变化归结为阴阳运动的结果,《易经》的阴阳观点,“孤阳不生、孤阴不长”这个理论不管是在“中医、气功、音乐、绘画、还是在生态、建筑及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要追求阴阳平衡原则。
中国风水不仅注重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规律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还把28星宿以及流星,彗星等天文现象纳入日月运行的参照坐标系,非常讲究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大多采用类似“四合院”状的围合空间形式,这主要是为了获得迎气、聚气、藏气和生气的养生小环境空间。围合空间既能迎取白天的阳光,使建筑物及居住的人获得“阳”气,又可藏聚夜里来自于月亮及宇宙天体辐射而来的“阴”气,达到《易经》上所讲的“阴阳平衡”理论。
人类生命不是孤独地生活在真空中。《内经》中注意到了日、月、星辰的变化引起人体五脏六腑器官机能的变化
(温情提示:为满足易友充电学习杨公古法风水的需要,曾祥裕将2月21日在赣州开班授课,随到随学,报名热线电话1990797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