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看好华为打造的中国品牌?
-----那位儿子在华为的朋友对我说这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品牌的感慨!
汪华斌
昨天那位儿子在华为的朋友又找我,他拿着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给我看;原来这份榜单的统计标准是以营收入来衡量企业地位排名。而品牌联盟发布的一份2019年度《中国品牌500强》,可以从品牌角度立体衡量企业的强弱。结果具体榜单排名上,华为的品牌价值达到7346.83亿元;名列榜单冠军。腾讯的品牌价值达到6475.24亿元,名列亚军。阿里巴巴的品牌价值达到5597.02亿元,名列季军。也就是说华为去年的营收超过7200亿元,基本上是用销售额支撑了品牌价值;一块钱销售额换一块钱的品牌价值,可以说获得冠军是实至名归。我说我从当年健力宝饮料的历程就知道创中国品牌难,因为这成功了的品牌最后还是搞没了;而美国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没有竞争,它竟然双双成为了世界名牌。为什么,这就是中国没有出产世界名牌的社会文化。任何东西只要你先出名了,马上一夜之间就是假冒伪劣而遍地开花;因为这样的效益来的快呀。正因为如此,所以会捞钱的中国人并不会制造品牌;就如同今天我们这制造个人消费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社会,但我们的基础科学与工业制造就是不行;这成为了我们今天中国人闭而不谈的话题。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社会你华为真的能制造出世界闻名的品牌吗?起码我是不相信的,因为外国人也不相信;就连我们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也不相信,这就是中国特色。
当我正准备回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碰到了武大的一位老师说北大某导师说‘今天培养的高材生竟然全部都会潜规则,而且个个善于投机取巧;竟然没有书呆子’。所以这位导师感叹,今后的中国肯定出不了科学家;因为没有人能静下来干科学的事呀,全部都是急功近利而马上要求就能见到成效。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联想早就创造出了这样的途径;那就是用外国人的技术与设备,改装成自己的产品而在国内销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中兴遇到美国禁止销售芯片就死,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人来做这事;而且不仅是做不出来,还是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做;所以我们的芯片就成为了企业的瓶颈。而我们国家更好笑,竟然用了十个亿造就了一个造假的科学家。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冲击下,你华为能有人平心静气地搞技术吗?就如同我2012年在美国苹果基地附近居住时,当时就在美国发表了一篇文章;华为的研发人员整天围绕解决客户的问题转,而苹果的研究人员却是与客户隔绝;因为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闭门造车。正因为如此,所以苹果是引导客户围着他们的研究跑;而华为却是为客户疲于奔命。这两者的差别是什么应该是泾渭分明的,自然产品方向也就是根本不同。在这样的文化下,华为即使自己真的开创了自己的品牌技术;最后也在中国社会无法找到供应商,因为我们今天整个社会都是外向型经济;这中国品牌的根究竟在哪里呀?
如果华为的根在中国,那么也就不存在美国打压的问题了。在全球经济比较至上的原则下,难道发达国家宁愿自己的应用技术落在我们后面吗?我们看到华为受到美国的全方位打压,各条业务线都有损失;虽然提高了华为在全球的知名度,但是与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华为真的是领导者吗?我听一位内部专家说,华为这次应该是配合政治的意义远比企业品牌的力度大;所以说今天的华为还真的不是叫得响的国产品牌,充其量只是“能勇敢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即使华为真的是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品牌企业,也很难说这华为的品牌保持下去。在这里我们不会忘记“健力宝”这个品牌吧,当年那可真的是知名品牌了;而且还真的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中国品牌。最后不是也在中国人的内斗中而倒下了吗?今天我们到世界各地还能见到我们自己的“运动型饮料”吗?因为除了内斗与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渗透进中国外,我们社会的同类产品满天飞;不仅娃哈哈、乐百氏与养生堂逐步进军纯净水市场,而且连康师傅与统一也推出了茶味饮料与果汁饮品。再后来连恒大也进军饮料领域,所以我们今天市场上的饮料多如牛毛;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品牌成长过程吗。
我们懂行的朋友实际都知道,其实不管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它们的配料都是基本相同的。从时间上来看的话,可口可乐要比百事可乐先出生;因为在1886年可口可乐就已经被约翰·彭伯顿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研制成功了,而百事可乐则是在19世纪90年代才诞生的。然而这两种可乐之间互相学习和竞争了一百多年了,没有谁将谁打压下去;而我们却知道两者的味道非常相近,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百事可乐的味道要淡一点;可口可乐的味道要甜一点。所以百事可乐比较适合年龄大点的人喝,而可口可乐就比较适合年轻人喝。但这两者不是谁占有谁的消费群体,而是在相互学习中都成为了世界品牌。如果我们的华为真的成为了世界品牌,我们国内的企业就会摹仿与挤压;甚至内部也会搞内斗,因为这已经是中国特色了。在这样的特色下,我能看好华为的中国品牌吗?如果华为不是牺牲在政治陷阱中,最后也会因为内斗而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中国企业的规律。
最后谈华为的观念也是值得探索的,因为华为基本靠大量的人才快速流动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所以华为内部人员整天是压力巨大。从心理学的概念上讲,压力造就的人才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因为绝大多数人还是适应高枕无忧的创新,这就是为何毛泽东时代我们社会竟然能创新出那么多的高科技的原因。而高压之下的创新要么是造假应付,要么是人才崩溃而失去能力;这就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华为也通过知名度引进,这表面上的确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想创新却很难,因为任何创新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创新出一个品牌;这就是我并不看好华为自己创建中国品牌的又一个原因,因为这企业文化也不是真创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