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也经历过战乱、饥饿、失业、被俘虏、失去亲人等种种坎坷和人生不如意,但是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就是再多的苦难,不能构成对诗歌的伤害;白居易和李商隐是不同的,他们的诗里就带伤,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就是鲁迅所说的非人间,但这种伤害也是适可而止的。
但是,在昌耀、海子、骆一禾构筑的精神世界,我能感触到,一个灵性生命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在冲破大气层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燃烧,与这个时代的巨烈冲突,尽管这种冲突被内化了,是一种内心深处对自我的伤害,当剧烈的矛盾,消耗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油尽灯枯的时候,他们的诗歌也就成就了。
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就是一个商品社会、一个虚拟社会,对灵性生命肯定是有伤害的,不能说昌耀、海子、骆一禾们比李白、杜甫、王维的灵性就差,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了注定要比李白、杜甫、王维付出更高的代价,高楼大厦代替绿色植被,信息技术代替天人感应,操纵股价代替劝课农桑,空气中没有那么多的氧离子,灵性气质的每一步显露,都是在与社会的剧烈磨擦中,消耗自己来完成的。
就像运载火箭冲破大气层,需要消耗巨大的燃料,从对流层、平流层到热层、散逸层,每往上推进一步,都有一节燃料消耗干净,当火箭的残骸一节节脱落,掉在人间,能把卫星推送上运行轨道的可能就是最后的那一部分。
而李白、杜甫、王维不需要,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困苦,没有构成对灵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