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带一路”国策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截止2019年3月底,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有125个,29个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到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更已被写入联合国、G20、APEC等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中。5年多来,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总额超6万亿美元、投资超800亿美元。据习主席在演讲中披露,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没有明确划定地理界线,本质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倡议,向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和地区开放。目前参与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有:
1、中国,包括东亚的蒙古国,东盟12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和菲律宾
2、西亚18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希腊、塞浦路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岛
3、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和不丹
4、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5、独联体7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
6、中东欧16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马其顿。
7、非洲国家
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赤道几内亚、利比里亚、秘鲁、塞浦路斯、牙买加、卢森堡、意大利、古巴、巴巴多斯、瓦努阿图、汤加、库克群岛、厄瓜多尔、葡萄牙、斐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耳他、萨尔瓦多、多米尼加、智利、萨摩亚、苏里南、格林纳达、委内瑞拉、多哥、冈比亚、乌干达、佛得角、布隆迪。
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刚果(布)、乍得、尼日利亚、肯尼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加蓬、莫桑比克、赞比亚、加纳、塞舌尔、南苏丹、喀麦隆、塞拉利昂、科特迪瓦、阿尔及利亚、哥斯达黎加、吉布提、毛里塔尼亚、几内亚、索马里、希腊、乌拉圭、纽埃、多米尼克、圭亚那、卢旺达、塞内加尔。
突尼斯、利比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玻利维亚、安提瓜和巴布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奥地利、马达加斯加、巴拿马、摩洛哥、埃塞俄比亚、苏丹、新西兰、波黑、黑山、土库曼斯坦、立陶宛、拉脱维亚、巴勒斯坦、阿尔巴尼亚、阿富汗、爱沙尼亚、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黎巴嫩、阿曼、巴林、也门、埃及。
约旦、叙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文莱、东帝汶、不丹、阿联酋、泰国、越南、新加坡、以色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捷克、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柬埔寨、格鲁吉亚、匈牙利、伊拉克、伊朗、吉尔吉斯斯坦、老挝、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摩尔多瓦、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马其顿、蒙古国、尼泊尔、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沙特阿拉伯、斯洛伐克、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南非、斯里兰卡、韩国、土耳其、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等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核心理念: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 《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 提出核心要义: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要通过这个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 顶层框架
五大方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走向:
一是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三是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走向:
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主体框架
“六廊”——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六路”——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
“多国”——一批先期合作国家,争取示范效应,体现合作成果。
“多港”——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繁荣海上合作。
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要通过这个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涵盖范围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13省(直辖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直辖市)。共计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共建原则:“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丰富、发展与完善,但其初衷与原则却始终如一。
“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为广阔。它不仅给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也为世界贡献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强化信心的智慧与力量。
“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当今世界,挑战频发、风险日益增多。经济增长乏力,动能不足,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发酵,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黑天鹅”事件频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区动荡持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正摆在全人类面前。这充分说明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亟须找到新的破题之策与应对方略。
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同时也有责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新情况,中国给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而“一带一路”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强调各国的平等参与、包容普惠,主张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共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与理念,“一带一路”针对各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治理体系的短板,创立了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国际机制,构建了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台,这既能缓解当今全球治理机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时性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提振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的士气与信心,同时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变革全球治理机制的现实要求,大大增强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重大突破。
“一带一路”为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平台。“一带一路”涵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现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的统一,有助于推动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眼点,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宏观政策协调。对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次搭中国经济发展“快车”“便车”,实现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性机遇,有力推动的南南合作的广泛展开,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南北对话,促进南北合作的深度发展。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和方向,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完全能够加强对接,实现相互促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都试图提供机会、全球公共产品和双赢合作,都致力于深化国家和区域间的联系。他强调,为了让相关国家能够充分从增加联系产生的潜力中获益,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联系至关重要。就此而言,“一带一路”建设还有助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顺利实现。
写下了《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的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说:“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作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必将会行稳致远,惠及天下。
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发挥平台作用,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作重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合作机制: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
两点定位是: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结点上。
两地、两高目标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建设“两地”的基础上,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在此后2017年3月重庆自贸区获批,国务院的批复中,战略支点、两大战略连接点定位再次出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挥重庆战略支点和连接点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
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17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重庆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重庆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寄望重庆发挥“三个作用”的要求,是继“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新的战略定位,意味着重庆将肩负更多的使命、更大的责任。努力在国家区域发展和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确立重庆发展的历史方位;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中,书写重庆内陆开放的价值定位;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体现重庆上游责任的时代站位。
2019年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的致辞,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努力建设普惠包容的幸福社会,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携手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高度重视加强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2013年,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目标、原则、实施路径上高度契合,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支持。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各方一致同意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强调,可持续发展契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第二,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普惠包容的幸福社会。第三,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人类的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联,各国的利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国际社会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与日俱增。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中国愿同各方携手努力,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倡导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共同促进地球村持久和平安宁,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其他与会领导人纷纷表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单打独斗行不通,各国必须携手应对。他们表示,中国已经成为捍卫多边主义、国际规则和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各国要坚决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多边主义和多极化进程,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要密切协商对话,完善全球治理,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各自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机制同“一带一路”对接,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探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消除数字鸿沟,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平衡、包容、公平、可持续方向发展,维护国际安全和世界和谐。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和支持,参与方已远远超出历史上的“一带一路”范畴,充分表明这一倡议具有强大凝聚力,并非中国一厢情愿。“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绝不是有些人所称的当代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也并非所谓中国的殖民计划,中国从来没有过殖民他国的历史。我们将坚定地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并继续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努力。我们相信这一理想会赢得国际社会更大共识,也一定会实现。(资料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蔡律综合2019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