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代序: 请学界原谅!请权威宽恕!→前置
第一卷:哲学之困
01章 人类仅有行为动机够不够?
02章 认识论大循环公式与认知微循环条件
03章 维纳先生,允许我给“信息”一个定义
04章 信息不等于“标识”更不能等同意识
05章 信息实现条件和信息实现定律
06章 在卡尔·马克思启迪下寻找哲学新范畴
07章 信息与响应:让哲学走进微观世界!
08章 世纪之交:围绕哲学之根的争夺
09章 在宇宙苍茫中寻找物质文明新线索
10章 谁在掌控物种进化核心进程?
第二卷:科学之根
11章 人类启动了寻找“上帝”的工程
12章 探索微观越深入驾驭宏观越自由
13章 请先哲原谅,时代要为哲学再定位
14章 哲学难,难在认识人脑比认识世界难
15章 确认人与世界关系先确认人脑进化阶段
16章 人脑进化推动哲学为人圈定更大“圆圈”
17章 认识论与物质高级运动规律论
18章 认知微循环主动融入大循环公式
19章 《第三次浪潮》有最后理念的失误
第三卷:人脑之谜
20章 钱学森前辈,我知道您在想什么!
21章 信息与响应恰如“上帝”无处不在
22章 初始响应积累与天才素质成因
23章 哲学要重视“实事求是”对应关系
24章 梦的解析难,人脑生化解析更难!
25章 意识起源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
26章 高级动物脑进化途中的“三岔口”
第四卷:人性之本
27章 人脑综合知觉机制构成(一)
28章 人脑综合知觉机制构成(二)
29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非理性行为方向
30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精神崇拜
31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精神驾驭(一)
32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精神驾驭(二)
33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直觉(一)
34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直觉(二)
35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社会主映像
36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理性规则(一)
37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理性规则(二)
38章 人脑综合知觉与理性规则(三)
第五卷:理性之光
39章 实验:人脑理性极限(一)
40章 实验:人脑理性极限(二)
41章 实验:人脑理性极限(三)
42章 实验:人脑理性极限(四)
43章 人性人格的基本构成和机理(一)
44章 人性人格的基本构成和机理(二)
45章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一)
46章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二)
47章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三)
48章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四)
49章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五)
50章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六)
第六卷:意识之源
51章 何种信息对应人脑综合知觉发达?
52章 意识起源最严格的理论确认
53章 情感唤醒意识,劳动再造人脑
54章 模糊概念与理性萌芽的理论描述
55章 理论验证观念的东西与模糊概念反应
56章 诺奖成果与意识起源线索之误(一)
57章 诺奖成果与意识起源线索之误(二)
58章 意识中的概念形态与概念内涵
59章 概念基础形态的产生和演变
60章 简要梳理意识起源全过程
第七卷:动机之辩
61章 意识作用力反馈的三个方向
62章 认知动机实现方式及层次理论(一)
63章 认知动机实现方式及层次理论(二)
64章 一位东方学者对西方权威的争鸣
65章 时代呼唤精准界定辩证唯物论底线!
66章 哲学文献为何缺一种中国故事?
67章 认识论微循环与脑动力应用分类(一)
68章 认识论微循环与脑动力应用分类(二)
69章 认知动机要件构成
第八卷:创新之翼
70章 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
71章 新探索领域实践方式的重大改变
72章 站在新基点上审视哲学基本问题
73章 失却良性机制的人脑:非此即彼
74章 逻辑的冲突:现实的真与理想的真
75章 形式逻辑的贡献与应试教育的偏执
76章 创新思维高级形式(一)
77章 创新思维高级形式(二)
78章 为思维科学和逻辑学注入新理念
79章 科学创新中如何展开联想翅膀?
80章 “对立统一”是联想思维之根
81章 探索的信念:无定论才有诱人前景!
82章 科学创新中的第二联想与第三联想
83章 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与梦境映像
84章 科学创新中的文学思维与故事演义
85章 霍金写时间简史,我写人脑简史
第九卷:智慧之巅
86章 逻辑方法“模糊”与“精确”的解说
87章 辩证逻辑的三个定律(一)
88章 辩证逻辑的三个定律(二)
89章 辩证逻辑的三个定律(三)
90章 科学思维中辩证逻辑的地位
91章 分析哲学与哲学的原点(一)
92章 分析哲学与哲学的原点(二)
93章 分析哲学与哲学的原点(三)
94章 创新思维“三种逻辑”构想(一)
95章 创新思维“三种逻辑”构想(二)
第十卷:真理之问
96章 真理之源——源头真相何在?
97章 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如何定位?
98章 时间包含多少概念?
99章 时间有期还是无限?
100章 怎样理顺时间逻辑?
101章 能否以单一形式逻辑懂老子?
102章 “被动同心法则”可否炼成精华?
103章 哲学三问——???
104章 新年钟声何以警钟?
105章 三民主义是逗号是句号?
106章 发展经济要资源要不要国魂(一)?
107章 发展经济要资源要不要国魂(二)?
108章 竞争环境=人格堕落?
附录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请学界原谅!请权威宽恕!
(代序言2009年1月~2020年1月)
这是一部从认知条件、认知动机、哲学范畴、哲学宗旨、意识起源、人脑科学、思维逻辑等多个侧面来完成多角度探讨人类智慧的著作。
本书2000年列纲,2001年基本完成认知动机、哲学宗旨、意识起源七段论和创新思维描述等主要框架,曾寄给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被确认选题。
2003年出版前,因作者完成涉及脑科学的有关综合知觉理论的补充稿,要求在原选题中增补综合知觉理论多个章节(此一课题深度涉入人脑非理性问题根源),被出版社退稿。从2004年起,选择在网上展示综合知觉理论与经济学创新发展关系之要点,同时在“哲学人生”网站针对单一形式逻辑崇拜发起批评讨论,以传播本书所主张的人脑完善的思维方法。反响并不热烈,参与者也无法理解智慧与知识究竟有什么区别。
2006年,本书又增补辩证逻辑学三定律章节,被国家核心期刊《长江论坛》提前发表,其中,与综合知觉理论有关的“第三种逻辑”之阐述再被删除。
“第三种逻辑”是本书的一道“难坎儿”。为了确立综合知觉理论的地位,把智慧论根基打牢,再用两年时间对“第三种逻辑”的理论界定反复推敲,直到2008年11月确认无误。至此,本书在没有世人期待的寂寞中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十多年寂寞没有放弃。不论社会时尚是什么,我相信本书观点就是未来时尚;不论学界热衷的观点是什么,我相信辩证逻辑等三种逻辑学同属于脑科学创新方向;不论人们价值观发生多大变化,我相信我努力攀登的理论高度就是一座思想高峰。
为了一种信念,义无反顾走到今天。按常理,十多年坚守应该有自豪感,没有。我稍稍感到忐忑不安。因为本书,要面对学界众多权威;因为他们,在我面前是一座座用知识积累的巍峨山峰;而我,从《人民军队》报社转业后,却因被他人伪造档案之错像一枚弃子一样在毫无学术地位的生涯中,忘我攀登令低职级档案望而生畏的山峰。
当学界在津津乐道形式逻辑的精准和严密时,我认为单一形式逻辑是可实现“短距离”逻辑延伸的思维工具,它在创新末端技术层面有精彩表现,然其逻辑延展一旦超限,就必须依靠“中途调整”来避免误差,它缺少改变大前提的原创精神。
当全社会死守“同一律”逻辑规则时,我挑明“同一律”是悖论的根源;当国人正在遵循理性规则“提升素质”时,我宣称人类最高理性智慧必须包容“非理性”。
当时代热衷于“标签化”认知时,我责备这种认知孕育着舍本求末的社会隐患;当国家主流媒体频频呼吁“知行合一”时,我认为“知与行”在先进道德规范、先进制度规范和先进技术规范领域可倡导“合一”,而在知识创新领域只能倡导互动统一不可合一;持续解放思想需要“知行互动”的辩证思维和“言行如一”的做人风格。
当思想理论界已严重失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时,我未敢懈怠地积极寻找“意识”的科学定义,和它不能被抹去的哲学地位;当学界权威已经理解到人的意识产生过程也是物质运动过程时,我却在求证“意识”必须包含非物质化的对应指义功能;当人们都在称道技术创新的巨大财富效应时,我用真诚和事实诉说:技术是创新智慧的末端成果,它的源头活水在于他国和本国的实践创新和基础理论创新。
请学界原谅!请权威宽恕!我不是天才,更不是狂人,而像《皇帝新装》里那个夹在大人们缝隙中的小男孩——现代人唯恐不是“成熟男人”,而在历史和哲学面前有谁真正成熟过?就是这个“小男孩”,他没有令人仰慕的身份标签和学术地位,却有一双清澈透亮的大眼睛;他没有相比众人高出一头的广阔视野,却有一种更贴近实际的观察视角;他没有戴上过任何一顶学术桂冠,却始终带着一颗纯真无邪的“童心”。他在权威林立的人群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人群一片掩面惊嘘中说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真话。
或许,在学界面前我也算“草根学者”,但要指出:“草根学者”是中国当代科技文化发展中的特殊现象。当现有体制因“某种标签”不方便容纳一部分真才实学时,他们便“落草为学”;当体制不容纳的“草根学者”超过一定数量质量时,他们便成一种气候和现象而发生广泛影响力。“草根学者”之称,既反映出文化界、知识界的现存体制容量太小,也将证明:当科技、文化、教育体制发生偏移时,他们能起到制衡作用。
中国现行的科技、文化、教育体制有相比较的传统优势,但现体制确实存在难以推进科学理论创新的弱点。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学术思想能保持平等交流,而是一个很容易使社会轮回陷入思想僵化的体制。30年前,人们死守一个大前提僵化于“两个凡是”;改革开放才过20年,大批知识人又迷恋另一个大前提僵化于“拿来主义”。我亲身经历了两次突破僵化思想的时代,深知第二次突破思想僵化更艰难、更曲折。今天,沉迷的知识人正在被习近平主席以新时代思想体系唤醒,本次“中国之觉醒”同样意义深远。
本书从第一章开始,为了一个创新概念的确立一步步闯过了哲学体系的重重难关……中国哲学像只火凤凰,她不怕火炼,振翅冲天,鸣声回荡,响彻寰宇!
她一路呼喊着:我要涅槃!要再生!……她与本书作者一起走过了十多年克难困境,遭遇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就此著十卷108章……
胡志平
2009年1月~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