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如何跨越K12与K16之间的桥梁(4月20日)
关键词:教育 理想 游学 减震
我们童年都是有理想的,至少基本每个人都写过《我的理想》的作文,甚至有些还写过多次。但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理想逐渐弱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逐渐变得迷失。我们理想的天空阴云密布,我们如牢笼里的猛兽或者被斩断翅膀的雄鹰一般被困在原地,难以获得自由。
根据贾春宝的分析,我们的理想在一生中会遭遇至少3次重大的打击,几乎无人幸免。
第一次打击是高考前后之间没有形成无缝对接,由于数百万学生都是按照统一标准、同一套考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方式,那些没有按照统一模式出来的,就会被淘汰在大学校园之外,所选择的并不是自己的理想,而是遵循“父母之命,老师之言”的相对比较容易找工作的专业。
第二次是高校毕业前后之间没有妥善处理好就业鸿沟,使得就业与专业“不对口”,没有实现安全的“软着陆”,内心有一种专业白学了的落差,不适应的甚至会出现“毕业就失业”或者“海归变海待”的困境,这种理论对于“读书无用论”无疑起到了支撑作用。
还有一次是职业与专业的磨合阶段暂时告一个段落之后。在职场中没有考虑到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当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并重新燃起对理想的希望,而醉心于实现理想,却忽视了另一半和家庭生活的感受,由于事业受阻而导致婚姻家庭变故甚至蒙受心理阴影,那道伤口久久难以愈合。
本文简要聊聊如何降低遭遇第一重打击所带来的伤害以及解决方案。
从K12到K16之间通常存在一个心理上的跨度,比如在K12阶段或许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或许就会显得很平庸,从被尊崇到被“平等对待”而没有得到特殊照顾,每个人都要适应其中的变化。另外很多学生由于面临离开自己的父母与家乡,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去熟悉陌生的环境。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心理认知的改变。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等“游学”方式提前体验大学生活,以及中学生到大学校园中短短几天的“游学”体验生活的方式来解决。就如升入大学之后的军训活动会让人感受到意志品质的训练,在职状态的拓展活动会让人挖掘潜能并形成相应的团队协作意识一样。
通过冬令营与夏令营等“游学”方式,将大学的体验课程前置,让高中生“开个窗户”提前感受大学校园的能量感受到大学校园的魅力,让高考之前在心理上有一个平稳的过渡。让高中生能提前感受大学生活的氛围。
这种大学课程前置虽然会让一些人因为新鲜感与好奇感打折扣而变得懈怠,但同时也让那些理想比较坚定的学生,内心有了更强烈的方向感与目标感。也可以让那些著名大学选择人才的时候,把人才争夺的赛道延长出去,形成一个助跑预热,去寻找并迎接那些具有比较高的素质、水平以及更辉煌的未来的人才们,敞开一扇大门。
从学习内容的衔接到心理落差的软着陆,会让我们的理想在于现实对接的过程中,实现“减震”效果,这对每个学生产生感受得到的好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
虽然夏令营与冬令营会让学生提前感知大学校园的氛围,但单纯的“游学”经历并不能给人留下深切的印象。游学、冬令营与夏令营等方式,也会有一些弊端。而解决这些弊端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中学校园里边(或者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主体化的大学学习环境体验与操作中心。
在这样的体验与操作中心的核心,学生通过“名师指点”与“动手实践”的方式,增强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将日常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师从大师”,让自己第一时间体会到动手创造的乐趣。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免受“游学”的奔波之苦,把在路途上的时间成本与无端的财务消耗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实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同时以“筑巢引凤”的角色与姿态,邀请来自大学甚至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以及在企业界和学术界取得成就的人士,甚至可以成为人才、科技成果朝市场转化的交流中心,以及与资本对接的孵化器。
其实人才也是从地方政府到企业机构重要的投资方向,从长期来看人才会给地方带来名人效应,会吸引外部资源对地方的关注,即使单纯从传播效果、眼球效应和政绩成果角度,都是地方政府的切实收益。
从更深的角度看,只有能留住人才的地方才能得到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是留住人才,就需要有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给人才相应的生存土壤和传播形象的舞台,然后人才自然可以从外部吸引别的地方的人才,如此才能拉动地方经济,而经济拉动了,文化服务与相关产业也就拉动起来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树人并不单纯是教育的土壤,还包括顶尖级的和实用型的人才的培养机制。
贾春宝
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
更多文章,尽在:http://bekings.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