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泰国经济,不能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军人出身的前总理廷素拉暖;一个是商人出身的前总理他信。
两个人对泰国经济的重要性,在泰国近代史上可谓无出其右者。谈泰国经济,就不能不谈这两个人。
这两个人,代表了泰国经济的两个阶段。在发展理念上,代表了两种模式。在政治上,两个人又可以说是观点相左的“政敌”。有意思的是,泰国经济有了这样的两个人,才得以成就了今天的泰国经济。缺了任何一个,泰国就不是今天的泰国。
廷素拉暖是军人出身。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军队干政是最受诟病的。但在两种情况下,军队认为有责任干政、民众和外界也予以不同程度的理解。一是土耳其和埃及模式,军队自视为世俗政权和社会的守护者,在政权和国家面临宗教化威胁时,会以军管的形式干预。二是泰国模式,军队自视为稳定、理性和精英统治的守护者,在社会分化、动荡或民粹风行的时期,会以政变的形式干预。
对于这些干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绪是复杂的。比如,埃及军人推翻民选的穆兄会政府,美国从心里是乐见的,但从维持民主价值观的角度,却需要对军人予以指责。
泰国的情况也类似。始于2014年的红衫、黄衫之斗,对泰国经济是不利的。军人政变,结束内乱,至少旅游是受益的。但欧盟和美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军人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泰国的贸易和投资。
但在廷素拉暖的年代,美国在军人干政乃至执政问题上远没有今天进步。那时候是以苏联划线,非敌,则友。6、70年代,社会主义在东南亚取攻势,泰国则选择站在美国一边。美国轰炸越老柬,是以泰国为基地的。对于这样的盟友,美国并不在乎是民选政府还是军人执政。
有位不甚知名的学者,曾分析了二战以来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得出的结论简单、粗暴却耐人寻味。他说,凡经济发展好者,一般都是站在美国一边的,比如西欧(受益于马歇尔计划)、日本(受益于韩战特需);凡站在苏联一边的,经济都不怎么样。
泰国因为在政治上选择了美国,就有条件搭上美国、日本的经济顺风车。八十年代,廷素拉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开放和促进贸易、投资的政策,刺激了泰国的出口,并进而带动泰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他采取的措施,在现在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比如,废减出口税。今人可能觉得匪夷所思。除个别情况外,现在的出口哪还有收税的,只有出口退税(比如中国)。但在当时,出口税还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如果不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经济管理者,是断不肯自断财源的,尤其是军人。
所以廷素拉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军人、执政者和经济管理者。他还废减了进口税。这个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进口税废减,政府又断了一个财源,但消费者受益。而在当时,更主要的是为了刺激出口加工业,因为出口加工是需要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废减进口税,可以降低出口加工业的成本。
直到今天,泰国经济仍然是以曼谷为中心的失衡布局。曼谷以外的世界与曼谷相去甚远。这也是红衫、黄衫党争的根源。曼谷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和精英的天下,是黄衫;曼谷之外是经济的边缘和草根的世界,是红衫。
在廷素拉暖的年代,泰国经济失衡状况更甚。廷素拉暖做的一件大事,是在曼谷之外另开辟新的工业区,比如泰东地区。泰国并不是马来西亚那样的产油国,但却有极为发达的炼化工业。
还有纺织、汽车、电子,是多头并举、相对均衡的制造业格局。尤其是汽车和电子。其中又以汽车为最。
汽车是拜日本所赐。泰国不仅是美国的朋友,也是日本的朋友。比如,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二战期间日军泰军并肩作战。这种传统且传承不断的友谊,是日本在产业外迁时决定将东南亚汽车生产基地设在泰国的重要原因。当然还有地理上的考量,因为泰国地处东南亚陆路中心,去哪儿都不算太远。
总之,廷素拉暖执政时间的出口导向政策,为泰国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正如朱总理进行的经济改革,是中国入世后黄金五年的基础一样。
事实上,泰国经济在廷素拉暖执政后期就已呈高速增长态势,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泰国经济年增长在7.5%以上(我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更高的数字,大概是9%)。尽管这期间廷素拉暖已卸任总理之职。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泰国经济无论怎样腾飞,也不能忘了廷素拉暖这位种树的人。
现在说说他信。他信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上台的。时易势移,物是人非,执政者在发展理念和经济思路上做出调整也是很自然的。他信并不是要推翻出口导向型模式,他对自由贸易依然是推崇和高度重视的。他在任期间,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他信还想了一些促进出口的办法,比如,通过建立cartel,在出口价格上协调立场,在国际或区域市场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以操纵市场、攫取垄断利润。他的这一思路,后来被其妹妹沿用,在大米问题上大赌了一把。结果赌输了,大米砸在手里。
他信的新理念体现在促进内需上,希望实现内需和出口“双轮发展”(dual track)。这个理念并不新鲜,在许多国家当成口号一直在喊。他信的不同在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将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农民身上。
要知道,中国只是在2008年之后,才想起农村也有需求的。所谓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乃至现在的购房下乡、电商下沉,都是在打农民的主意。
他信之宝贵还在于,他知道农民和农村穷。要让农民买东西,要先赋予其购买力。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被诟病为民粹的政策。比如,农民所欠债务冻结四年,这就给了负债农民四年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时间。
他要求国有银行向农民、农村和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也是看准了症结。因为对银行来说,后三者都是高风险对象,纯从商业角度考虑,要么不愿借,要么利率极高以对冲风险。但国营银行是听政府的,政府让他低利率,他只有不计风险地低利率。这对饱受资金困扰的农民、农村和中小企业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他信还通过补贴的方式压低燃油价格和电价。油和电是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成本。压低油价、电价,既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成本,也降低了农业和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
还有近乎免费的基本医疗。农民象征性地交一点钱,就可以享受基本的医疗,就象中国现在的新农合。尽管医生们怨声载道,但农民很高兴。过去,农民不敢花钱,因为怕一旦生病没钱看,现在可以无忧矣。
这些针对农村和农民的措施,一方面是通过发展农业和中小企业(其实就是中国的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方面通过补贴,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增加农民的实际购买力。通过免费医疗,则增加农民的消费意愿。意愿+购买力,就是实实在在的内需。
我特别喜欢他信的一村一品计划。这其实不是他信的首创。他是从日本的一村一品计划学来的,就是每个村子重点发展一种产品(农产品也好、工业品也好、服务业也好),由国家对品质进行认证,纳入令消费者信任的OTOP(一村一品)体系,解决农民和农村最头痛的销路问题。
总之,他信的办法是在出口之外另辟蹊径,从内需上想办法,尤其是曼谷之外广大农村地区的内需。
有人说,他信的办法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以外力刺激需求。比如,他信重视政府投资,搞了许多大的基建项目,包括曼谷新机场。
他信执政五年,泰国经济迅速从1997年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并实现了5%的增长。这个成绩,他信认为是他的;反对他信的人则认为,不过是乘了全球经济加杠杠和扩张的东风,依然是出口带动,内需表现平平。
但草根们是相信他信的。国际上也是相当的他信拥趸,比如菲律宾当时的总统阿罗约,是她首创了“他信经济学”一词。而据说,中国也曾派人去考察他信的乡村经济试验,作为日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感来源。
他信经济学的力量不可小估。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信经济学带来了增长。但相信他信的人远多于不相信者。即使军人以武力结束了他信的政权并迫其流亡在外,对他信的农村政策,军人也不敢大动,比如免费医疗。
据说,终结他信民选政权的2006年政变,背后是在军中依然拥有强大威望的廷素拉暖。
我个人感觉,既不能以四十年前廷素拉暖时代的理念否定二十年前他信时代的理念,也不能以他信时代的理念否定廷素拉暖时代的理念。凡正确者,时也,势也,人也。人只占其一,时势造英雄。八十年代的时势,廷素拉暖是对的,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2000年的时势,他信是对的,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廷素拉暖、其背后的军人、军人背后的精英都看不惯他信,遂有政变、党争和动乱。又过了十年,2019年的泰国与廷素拉暖时代、他信时代又有了诸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