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发病特征与治疗


 

 

患者张某,河北人,50岁。20岁开始出现双手震颤,逐渐加重不能持物。劳累后双下肢震颤严重。颅脑CT检查正常。有家族史,父亲49岁开始发病,仅有双手抖动。最终在我院确诊为特发性震颤,随后进采用“祛风除颤汤”纯中药治疗,治疗三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已经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能力。

 

 

 

 

北京仁爱堂王常在大夫介绍:原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虽然不统一但不难诊断,治疗上可用药物很少,治疗效果难以维持终生。

特发性震颤平均起病年龄45岁左右,人群患病率410~3 920/10万,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300~5050/10万”。有学者认为起病年龄呈一种双峰模式,青少年期和50岁左右为两个发病高峰。患病无种族、地区、性别差异,其常有家族聚集现象。

 

 

本病以姿势性震颤为特征,典型的ET表现为一种单症状的姿势性震颤,即在保持某一姿势(如持筷、持杯等)时最明显,某些患者可在运动中加重,另一些患者初始即伴有运动性震颤,很少在静止时出现。紧张、情绪激动、饥饿、疲劳时加重。身体各部位均可受累,受累部位依次为手,其次为头,咽喉部肌肉,腿和下颏,很少发生于躯干和舌;震颤通常从一侧手开始,逐渐扩展至整个上肢和对侧上肢,向上可至头和咽喉部肌肉,并以一侧更明显。频率一般为4~12Hz,随年龄增长频率下降,而与病程无关。初为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一般进展缓慢。体查除震颤为惟一症状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包括肌僵直和运动减退等。对酒精的反应性是ET的另一特征,约42%—75%ET患者饮少量酒后震颤减轻或消失,时间从半小时至几小时,但酒精作用消失后情况更差。

特发性震颤常伴发其他类型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肌张力障碍、肌阵挛、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此外,典型偏头痛被证实是最常见的和ET相关联的疾病,有报道ET患者中患典型偏头痛的发生率为26%。ET一旦出现即贯穿于整个生命,一般不影响寿命。


有任何问题可以添加下方微信或者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

微信:bjrat08  

电话:010-52882465

北京仁爱堂国医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桥四拨子车站路西平房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