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梓瑜姐接了三个客户的咨询,分别对他们买保险遇到的不同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梓瑜姐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对保险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这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现象的,但是很多消费者在选购保险产品时,依旧存在对保险产品不正确的认识。
今天就跟你分享一下梓瑜姐咨询的这三个案例,分别来看看看,大家对于保险产品的认识,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重收益、轻保障
第一位咨询的客户是王小姐,她最近刚买了份保险,每年只需要缴费10000元,连缴20年,每一年返还的收益就高达8000元,看起来收益非常诱人。可是王小姐对于这份保险产品的核心要素,真正需要关心的:保额、保障范围、理赔细则等一无所知,就是觉得收益很诱人。
梓瑜姐告诉王小姐,对于保险产品“重收益、轻保障”,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保险产品的第一要义就是保障,有的保险产品结构不同,会有一些额外的收益,但是不看保障、光看收益,很有可能糊里糊涂地交了很多钱,却在有难处的时候得不到该有的理赔。
梓瑜姐和王小姐一起研读了这份保险产品的合同资料,并为她解释保险产品的核心要素:保额、保障范围、是否适合她等等,帮助她综合、合理地判断这份保险产品的价值。

误区二:保险产品要多多益善
第二位咨询的客户是刘先生,他是有过一次保险理赔的客户,所以特别认同保险的价值,觉得保险产品特别好。于是他走上了一个特殊的“囤货”的道路,他一口气给家人购买了很多保险,每年的保费都得花上好几万,但是家里的年收入也才25万左右,加上孩子要上学,夫妻俩觉得缴费压力有点大。
夫妻俩也想过要不要在保险囤货的路上做减法,但是想到保险产品的好处,又觉得舍不得,就是下不了手,特别两难,于是找到了梓瑜姐来取取经。
梓瑜姐告诉刘先生,保险产品是生活中必需的安全保障,但是也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而不是多多益善,否则一来会导致保费压力过大而对家庭造成巨大的财务压力,二来也会造成保险产品重叠、资源浪费。
梓瑜姐看了一遍刘先生的投保记录,针对他们家庭的实际需求和情况,给了一些调整的建议,帮助刘先生做了一份合理的保险规划。
误区三:有了社保就不用买商业险了吧?
第三位咨询的客户是陈女士,她所在的公司福利待遇不错,不仅有五险一金,还购买了团体险。陈女士觉得这些保障已经很充分了,应该没必要自己再掏腰包买额外的商业保险了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女士逐渐感受到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好像社保的优势并没有那么大,那是不是还是要买一份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呢?拿不定主意的陈女士,来找梓瑜姐咨询,自己是不是应该再买一份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梓瑜姐告诉陈女士,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身条件不错了,足够一个人生活,加上单位有很多福利保障,就对商业险没有那么看重了。但是商业险比起社保来说有很大的优势,个人如果有经济实力还是有必要购买一份作为补充。
以上三位客户的咨询,正好代表了很多人对于保险产品生产的误区,你呢?你“中招”了吗?希望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文保险,致力于为保险消费者和代理人,搭建基于社群的良好生态,为客户提供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保险服务。保险,让生活更美好,欢迎持续关注“梓瑜说人文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