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同股不同权北水资金南上更为合适


 小米没有上市就成为网红,牵动着市场的心,上市以后,依然牵动着市场的心。

   小米上市第一天破发,此后市场乐观情绪抬头,股价轮番上涨,雷军会不会成为国内首富的声音高涨,但是国内交易所一则通告让小米股价坐了一回过山车。
   沪深交易所发布通知,恒生综合指数新增的外国公司、合订证券、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的股票等暂不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这意味着作为香港市场的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小米没有纳入到港股通的股票范围,内地资金不可能买卖小米股票,北水资金将大大减少,小米股价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当天小米股价大幅低开7%,一度下跌9%,此后股价震荡上涨,但是最终不能红盘报收,下跌2%左右。但此后几个交易日小米继续不断创新高,总市值不断在增加,好像已经消化北水的利空。
     一直不看好小米的香港耀才证券研究部总监植耀辉表示,小米因种种殊荣加身,上市后一度被市场热炒,甚至有不少散户投资者因未曾认购而大呼“错失良机”,不少人更憧憬未来定会获北水加持,市场情绪由小米上市前的谨慎变为“人有我有”式的追货。但他自称,从未因股价上升而转变对小米看淡的态度,如今北水流入受阻,股价波动在所难免。
    缘何有不少人憧憬北水加持,就在于北水资金偏爱概念,偏爱炒新,而且操作手法凶悍,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不惧追高,可以把小米股价炒的更高,小米作为港股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具有概念新颖性,得到北水资金偏爱也不为过,更关键的是小米公司概念众多,作为智能手机生厂商并不稀奇,稀缺性在于小米打造的新生态,小米这样定位自身:硬件、新零售与互联网服务三个互相协作的支柱,组成了“铁人三项”商业模式,小米生态链与三大支柱均紧密相关,雷军定义小米是新物种,因为他认为新物种就是没有天敌的,找不到对标的企业。
      有关人士认为小米总市值会突破1000亿美元,在市场乐观情绪左右下,北水资金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盲目追高可能成为成熟的国际资金韭菜而损失惨重。因为针对小米的总市值市场分歧巨大,从最早传说的2000亿美元到IPO的480多亿美元,即使加上超额配售也只不过是540亿美元,未来股价顶在哪儿。
     内地交易所不是单纯的盈利性机构,这一点与香港交易所完全不同,承担着保护投资者的重任和使命,金融开放较为慎重,面对市场的一些非理性宣传和市场的躁动,及时出手,周末沪深交易所对部分内地券商、并通过券商对投资者进行了调研咨询,了解各方相关意见。多数投资者表示对这些新的证券品种缺乏了解,还有的希望在内地市场先推出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并熟悉后再做判断;一些证券公司认为,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在香港市场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应待此类公司在港有一定数量和市场运行基础后再考虑让内地投资者参与。
   确实,对于新经济独角兽以及延伸出来的同股不同权内地监管者和机构投资者、一般投资者还是缺少详尽的了解,以小米公司为例,究竟该如何定价,市场一直存在争议,而且对于定价的区间争议颇大,市场存在巨大分歧,据媒体报道,小米CDR就是因为估值问题无法与有关方面达成共识,最终暂停发行。管理层也多次警示机构资金询价要理性而不要过度的追求短期价差。
  沪深交易所这一做法无可指责之处,而且在市场较为狂热之际更是很有必要,虽然北水资金有买进香港稀缺独角兽的权利,但是在市场不成熟下,有关单位还是有等待市场条件成熟再金融开放的义务,否则新手进入到成熟市场就会遭遇损失。面对沪深交易所的行为和小米股价的大幅波动,港交所的回应令人回味无穷。
   李小加认为:“我们也承认有一些小分歧。交易所都是商业机构,既然是商业机构,就会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就会有小分歧,这个很正常。”既然是商业机构,就会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数量、成交量和换手率就成为港交所关注的焦点,按照香港交易所的收费标准一个是双向收取的0.005%的交易费,另一个是每笔交易收取0.5港元的交易系统使用费,上市公司越多、北上资金越多,成交越多换手越高,港交所的收益也越可观,因此IPO到了锣不够用的底部,即使70%新股破发也不会减缓IPO,反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关交易所的事情,因此沪深交易所暂停小米的港股通股票标的,因为北水资金的丧失,会降低小米的成交量和换手率自然伤害了港交所的商业利益,港交所自然不愿意看到,在7月15日晚间,港交所就针对新规的推出做出回应,认为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应尽早纳入互联互通。
  正是这种利益和立足点的不同,导致三家交易所最后的商谈结果就是内地投资者对不同投票权架构(WVR)公司还缺乏瞭解,WVR公司纳入港股通合资格证券需要充分考虑两地市场的发展水准和监管实践。因此,三所将在沪深港通合资格证券现有纳入制度基础上加入一个稳定交易期机制。 三所已商定成立联合工作组,将尽快研究WVR公司纳入港股通合资格证券的新补充机制具体方案和细则。
     这是一个完美的三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香港市场作为商业化市场,抱着来者不拒 的开放心态迎接IPO,是因为市场化已经成熟,而内地股市则是父爱太重,则是投资者还没有成熟,时时刻刻关注投资者利益,但因为股市承担太多的额外任务,走势总是不太理想而遭遇投资者的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