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新凯恩斯主义
2018-6-14
以下是对第一课堂第八小组讲习“新凯恩斯主义”的记录。
第八小组构成比较复杂 ,八位成员中,有的是经济学专业的,有的是法经班的,有的是修双学位的。如此复杂的构成,人数又多,一般情况下很难组织,集体行动成效不会太好。小组长张同学讲习结束之后给我的邮件中说:“第八小组的八位成员一直以来都非常团结,并且每一位同学都有认真地参与讨论、都有用心的为小组的作业付出。”如此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应该与小组长张同学的努力和奉献分不开。我跟第八小组除了课间课后的交流外,还有过五六次的邮件往来,都是张同学组织的。讲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路,往往使我们对“大集体”的行动成效产生怀疑,第八小组的工作再次证明奥尔森理论的局限。
课前为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我跟他们有过一个简短的交流。他们说,从开学之初接受研究和讲习的任务,他们就进行了分工,阅读原著,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文献处理,一直在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地进行。在制定大纲,制作课件过程中,有过很多次线上和线下的讨论。此次正式讲习之前,他们已经进行过很多次试讲了。听他们这样说,我感觉他们用在这个工作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大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个工作的,这可能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他们表达的意思是,他们从准备这个讲习中收获了很多,这个工作很有乐趣。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来自法经班2015级的男生黄同学。我对黄同学有着很好的印象,每次上课都坐在课堂中间位置,总是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看起来不是很活跃,但也不是那么很闷的样子。华师的学生,总是女生比男生表现更好一些,有人将这种情况叫做“阴盛阳衰”。其实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总体来讲,女生可能更听话一些,更勤快一些。但男生可能会更有自己主张一些,也可能更有创造力一些。总之是各有优势。课前跟黄同学聊了几句,感觉他对自己是很有信心的。
黄同学负责介绍概述部分。首先是给新凯恩斯主义一个简略的定义,然后列举关键词加以解释,再讨论产生背景,讨论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的关系。讲新凯恩斯主义产生过程的时候,使用了时间轴;讲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的关系时,用图表作了对比,还区分了刚性-粘性-弹性。黄同学的声音很好,响亮而清晰,让人听着很舒服。语调和语速控制得很好,给人闲庭信步的感觉。这种表现,让人觉得很老道,但又一点不圆滑,一点也不故作成熟。接着介绍代表人物,分别讲了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和曼昆。这部分内容处理得很好,讲各位经济学家的生平,主要围绕着思想的成长来讲,围绕着与学术有关的内容来讲;给人深刻印象的还在于,每一个人物介绍的最后,都有一个对理论贡献的总结。讲斯蒂格利茨的时候,强调了他对中国人们的友好,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好评,以及在中美贸易冲突中对中国的支持。
在第一课堂迄今所有的学生讲习中,黄同学的这部分讲习给我印象最好,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表达流畅,语言简练。他不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在展示自己知识的风采。内容的熟悉和时间的控制可能是关键的因素。课间我与黄同学交流,他说今天讲这部分内容,比此前的试讲慢了五分钟。我说,这就对了,慢就是好。他的小伙伴们拿出一张写着大大一个“慢”字的A4纸说,一旦感觉到讲台上的同学有些着急,他们就会举起“慢”字提醒他们。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让它尽善尽美。
当然,黄同学的讲习也不是完美无缺。在利用时间轴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时,主要介绍了为凯恩斯主义奠定微观基础的主旨,却没有很好解释“滞涨”危机之后替代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存在的问题,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缺少了这一环,解释就不是很通顺。不过,这个问题只是小小的瑕疵而已。
接着走上讲台的是经济学2016的陶同学,她讲解的是作为主题的假设和理论部分。通常,每个小组都会将理论讲解的任务交给那些经济学基础最好的同学,我估计郑同学也属于这一类。带个白框眼镜的陶同学看起来就是很知性的样子,举手投足现实着自信与洒脱。有时候,人的自信和洒脱可以是装出来的,但那种伪装的自信和洒脱根本就不是自信和洒脱,所以很容易被刺破。建立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方法的娴熟应用基础上的自信和洒脱则完全不同,它可以将讲习者知识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站在台上讲解的郑同学自始至终都是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她用专业的语言和态度讲解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原理,显得很专业,很自如。首先介绍的是基本假设,包括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假设,理性预期假设,不完全市场假设。理性预期假设解释的很好,联系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很好解释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性预期的不完全性特点。在不完全市场假设中,解释了信息不完全问题,分析了信息不完全的产生原因,还通过解释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来说明信息不完全的影响。思路很清晰,表达很流畅。
接着陶同学介绍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开始觉得有些费解,不是要讲三个市场的粘性理论吗,怎么讲起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来了?听下去才明白这种安排的理由。他们这样安排,为的是通过解释粘性的存在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不能自动均衡,从而提出干预的必要性。这样的安排可能不是很自然。从几个假设出发,最好还是直接介绍粘性理论。不过,陶同学对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介绍是非常精彩的,她画了坐标图,然后作了一步一步的推导,帮助大家理解价格粘性的存在对非均衡产生的影响。整个过程清楚明了。陶同学讲解的新凯恩斯主义基本理论,主要是三个市场的市场信号粘性理论。商品市场上,主要讲了不完全信息理论和菜单成本理论 ;劳动市场上,主要讲了隐含合同理论;信贷市场上,主要讲了信贷配给理论。商品市场上的两个理论都讲得很好,理论讲得清楚,案例也很合适。讲不完全信息理论时,解释了信誉,搜索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讲菜单成本时,区分了实际成本和风险成本。这些内容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讲劳动市场的隐含合同论时,解释了阿瑟·奥肯的“看不见的握手”,也让人印象深刻。不够,信贷配给没有讲好,没有讲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似乎是不能很好解释信贷配给的。
陶同学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粘性理论的解释已经足够精彩了,她应该看过不少文献,对这些理论大多是理解并熟悉的。她用清晰的结构,合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流畅的表达,给我们展示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精彩。尽管存在瑕疵,对于一个大二学生来讲,她的表现以及很精彩了。
最后走上讲台的是小组长张同学。张同学介绍的内容,主要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念,政策主张和政策效果,以及最后对新凯恩斯主义的评价。在他们的准备工作中,这部分的处理一直存在问题。我的要求是,主要讲政策观念而不是政策措施。一个历史上的经济学流派对我们今天的影响,只是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其中就包括政策的观念。政策的观念,其实也就是如何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的理念。至于他们曾经实施的具体政策,总是基于特定现实的特定需要的。于后人不一定还有多大参考意义。很多小组介绍现代经济学流派时,都会花很多时间介绍曾经的政策措施,我对此一直不以为然。第八小组给我的课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最近一次给他们的回复中,我说了这样一段话:
“在历史上,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在着放任-干预-放任-干预的循环,这实际上是经济自然的周期性循环的反应。没有完全的放任也没有完全的干预 ,现实的政策不过是在二者之间的选择。哪一方面多一些不过是经济形势的需要。新凯恩斯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新自由主义的一个反动。他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要证明,因为市场是不完全的,因为价格调整存在粘性,所以政府的干预有其必要性。他们的这一努力,使干预的主张似乎有微观的基础 。但是,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可能是某个流派的独家秘方。他们关于政府与市场之间平衡观念,以及在干预与放任之间取舍的思路,是有现实意义的。实际上,美国的经济政策,即使在克里顿之后,也还是有新凯恩斯主义的色彩的。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念才是影响政策的基本的重要的力量。”
他们后来将这段话放在课件中,被我反对。这段话是非正式的表达,只为了给他们提醒,不适于放在课件这样的正式表达之中。不过,我想他们最后是理解和接受了我的想法了的。张同学最后的介绍中,讨论了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市场和政府平衡的观念,这个观念在斯蒂格利茨《喧嚣的九十年代》中有过很好的阐释。接着,在这一观念之下,讨论了克林顿政府期间新凯恩斯主义政策观念的体现;接着又介绍了克林顿政府新凯恩斯主义政策实施的后果。最后是对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发展贡献的评价。他们之前的评价中,讨论了正反两方面。我历来不是很认同由初学者来对前人的思想成就进行这种“缺陷”,“不足”之类的评价的。对于前人,我以为初学者应持的最好态度就是谦虚和敬畏。怀着挑剔的心理,是很难接受的。而且,所谓“缺陷”或“不足”,往往是立足于我们今天已经发展了的认识。就历史上的那些思想家所处时代而言,他们根据时代的需要,在时代的认知水平上,是不存在这样的“缺陷”和“不足”的。有时候,人们所说的“缺陷”和“不足”,或者是吹毛求疵,或者是牵强附会。比如他们先前呈现的课件中,就说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过分注重理论的构建,建立了一些奇怪的理论。我不知道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但显然是有问题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有着强烈的实践倾向的,他们的理论不一定是要解释某个具体的实践问题,但一定是为实践服务的。新凯恩斯主义的这种实践倾向,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政治的参与中也可以看出来。斯蒂格利茨曾经担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萨默斯曾经担任美国财政部长;伯南克和耶伦曾经担任美联储主席。这几位,都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张同学介绍的部分,尤其是对新凯恩斯主义的反思和评价,有一定的深度,她整体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不过也有瑕疵,这与前面陶同学讲的部分有关系。如果将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放在张同学讲政策观念和政策实践之前讲,作为这部分的引子,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最后大家对第八小组的评价也很不错,基本上可以认定为这学期本课堂最好的讲习之一,其他九个小组给他们打出的成绩,是七个A 和二个A-。我对他们的工作很欣赏,决定给他们小组两个A+,另外还有四个A和二个A-。
后来小组长张同学将他们划分成绩的结果给我,我发现张同学是发扬了风格了的,工作最努力,最认真,最多投入的张同学的成绩只是A。为了对这种奉献精神和高尚风格给予鼓励,我将张同学的成绩提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