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银:农耕文明生活模式是消灭传统阶级差别的基础


阶级差别的本质是个体事物的能量状态的差别,是宇宙内事物的基本规律,比如群居动物里都存在阶级差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本质是事物的势能。

按照物理学里的定义,势能(potential energy)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也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势能是状态量,又称作位能。势能不是属于单独物体所具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

势能的大小由体系内各物体之间保守力所作的功来量度。势能是属于物体系共有的能量,通常说一个物体的势能,实际上是一种简略的说法。势能是一个相对量。选择不同的势能零点,势能的数值一般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阶级差别是人类社会体系稳定平衡的基础,是每个人所处的结点位置不同形成的。

当前的阶级差别是根据个人拥有的财富利益数量进行划分的。

真正的阶级差别是把人类社会当成命运共同体,由每个人因为能力的不同而位于不同的结点位置所产生的。通俗的说法就是,每个人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结点位置,阶级差别与个人的财富利益数量没有关系,是维持人类体系平衡稳定的势能的需要。

云计算革命不仅仅是快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比如当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形成后,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将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掠夺性的工业文明生活模式也将会被和谐共存的农耕文明生活模式取代。按照马克思的科学推论,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替代资本主义社会。

人是由两个不同类型的生命形态构成的,即第一生命形态的身体和第二生命形态的灵魂,所以定义人的应用目的之前,需要先采用科学地方式弄清楚身体和灵魂的构成方式和主从关系。

采用云计算思维方式,身体是物理空间的事物,由物质构成,灵魂是信息空间里的事物,由信息构成。身体是人存在的基本载体,灵魂是依附身体而存在的事物,身体使人成为了有形的事物。精神是网络空间的事物,是由身体内的物质构成的计算装置,与灵魂内的信息构成的逻辑体系共同创建的云计算系统。

精神是人脑在网络空间里创建的逻辑世界,是属于人自己的世界。精神是封闭的世界,通过意识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意识是精神世界的一种创建机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汉语词典的定义:阶级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有社会地位因而位居其他集团之上。

这个定义的假设条件是,人是由身体这个单一的物理空间里的物质事物构成的。人的全部行为和目的都是围绕身体的需求而产生的。精神是人们认为的神秘事物,由于精神的存在,人的行为和需求并不局限于个体的人的利益,还包括群体的人的利益。也就是说,人不仅仅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

目前对“阶级差别”的研究也是基于人是单一的物理空间事物的假设进行的,可以简单地采用贫富差距的方式来进行划分。比如,穷人阶级、中产阶级、富人阶级等。

按照马克思的研究成果,这种基于物质财富数量出现的阶级差别,会因为科技能力的提升而消亡。也就是说,在物理空间里,由物质财富数量形成的能量级差很小或者为0,按照熵原则,财富的创造活力将会消失或者很弱。没有财富创造活力的社会一定不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

事实上,在共产主义社会,消失的只是低级的基于物质财富的由身体的欲望形成的阶级差别,高级的基于信息财富的由灵魂的欲望形成的阶级差别依然存在。人们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岗位,劳动成为一种享受,人类的财富创造活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而在当前,云计算革命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应用拉开了消除物理世界里的低级的阶级差别的序幕。

EM258共享产品社会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提升区域内的财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富内耗的数量。内耗是由贫富差距形成的阶层之间的对抗引起的,贫富差距越大,阶层之间的差别就越大,产生的对抗就越激烈,财富内耗就越严重,外在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从而降低了社会的财富创造活力。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农耕文明的生活模式形成的社会形态比较稳定,对应的科技文明发展速度比较平缓;工业文明的生活模式使社会形态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对应的科技文明发展速度很快。

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但是也在快速加大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阶层之间的对抗程度。尽管各国政府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富人也试图通过慈善来缓解矛盾,但是由于没有改变工业文明的生活模式,因此无法阻止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

农耕文明是和谐共存的生活模式,是一种顺天应命、守望田园、辛勤劳作的生活模式,以小群体的形式从物理土地上创造财富,没有尔虞我诈的掠夺他人财富的技巧;工业文明是掠夺性的、尔虞我诈的生活模式。这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生活模式,在单一的物理空间里是不容易和谐共存的,但是在人类自己创造的网络空间里,这两种对立的文明形态可以融合在一起同时存在。

大同世界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美好愿望,很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探索实现大同世界的理论方法。直到马克思的出现,才建立了一套规模宏大的描绘未来社会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当时很遥远,但是现在已经到了开始实现的时候了。因为云计算革命已经来了,尽管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但是科技的力量不会被拥有大量私人财富的富人控制它的发展方向,相反,科技不仅会控制工人,同样也控制资本所有者。比如共享单车,科技使得提高自行车使用价值效率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资本家真正关心的是资本的增值效率,并不关心科技应用的目的。

共产主义社会只能出现在云计算革命所创建的多维网络空间里,人们利用颠覆性的云计算、物联网理论和技术,创建物理世界事物的摹本,通过对摹本的自主控制能力,创建人世间里的“天堂”社会。

1+1+1的生活模式是EM258共享产品社会里的基本生活模式,是云计算社会里的农耕文明生活模式。以共享社会人的形式创建的网络空间里的农耕文明生活模式,如果单纯地从物理空间角度分析,这种模式属于个人行为受约束的复杂的工业文明生活模式。


共享社会人是共享产品社会的最基本的“人”的单位,是由1个投资者+1个生产者+1个消费者构成,是网络空间里的特殊产物。比如,一个北京建筑工地的农民工,经过几年的劳动,积攒了几万元的投资资金,看中了茂名的一个共享养鱼场,于是投资其中一个网箱,指定养鱼场里的一个职业渔民为他的生产者,上海的一个市民喜欢这个网箱里养的鱼,成为了消费者,于是这三个人就形成了网络空间里自给自足的一个共享社会人。当大量的自然人以这种方式组合成共享社会人的时候,大资本家就消失了,阶级差别也就消失了,每个人都成了小资本家,按照个人的能力特点自由发展,选择生产和消费角色,享受劳动和生活的快乐。

在一个真正的多维网络空间里,由1+1+1农耕文明生活模式构成的不同尺度的多层级空间结构层次创建的社会形态,是一个以“联合体”形式构成的没有了“阶级差别”的社会生命体。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在充分了解自己与环境状态的基础上自由发展,人与万物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