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漂流在实用与逍遥之间——写在世界读书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中国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自我提升、保持风雅与风度的一种方法。

同样是宋代的书法家兼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

对于文化人来说,读书是一种超越于物质生存之上一种精神的存在。而现代人渴望飞翔,希望读书能给自己插上能飞的翅膀,这其中有对物质改善的期待,也有对精神报偿的追求,读书上升到了自我实现的层次。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充实自已,作为自我升华、达致风雅的一种径途,是实现内心充盈宁静,进行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

简要地说,读书可以成为实现外在目的的实用工具,以及进行内在自我修炼的方法。外化的工具是为了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保障生存与发展,以及涉及外部评价的自我实现;内化手段则是进行人格与精神的自我修炼。二者可以在读书中得以统一。

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角度,我曾经以“器用”、“术业”、“道德”这三个层次,将读书的功用效果进行层级的划分。

“器用”:人处在社会之中,物质或精神财富层次上的需求满足与获得,离不开与他人交换;而交换需要以已之“用”取人之“用”,因而追求财富的基础首先需要保证自己“有用”,也即是需要自己先成“器”。读书可以有助于个人“成器”。

“术业”:在交换基础之上,个人只有满足他人更多、更大的需求,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物质或精神报偿。将“有用”与“成器”的概念引申,一个人需要对“器”进行雕凿,精进自己的能力,继而发展至“术”的层次(专门的技术或者学问),才可更好地达至所追求目标。而有了“术”则可以谈立“业”了。读书可以帮助个人精进“术业”。

“道德”:由个体汇聚而成的群体有着基本的、共同的需求,利已同时利他的交换过程需要遵从秩序与规范。这决定了由社会塑造与人们本性共同融合而成的个人品质,诸如诚信,责任,忠诚,宜人性,善良,自律,品质,毅力,义,勇,仁,礼,诚,等等。符合这些品德特性与要求的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他人评价,自然可以在物质与精神追求中占据更多优势。这涉及个人顺乎外部评价的砥砺修为,在内在品性实现的基础之上,获得别人的更大认可。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品格。

将三者相统一,读书是一种器、术、道兼修的方法。此时,读书是一种理性工具。

而在追求物质、精神报偿之外,有一种读书纯粹是为了自乐。不为器用、术业与道德,不涉及外人评价,纯粹是个兴之所致,自娱自乐。一本书,一怀茶,远离嘈杂,四周俱静,敛气凝神,心无旁骛,天人合一,沉浸于与天地自然、与历史未来、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交流和享受之中。这是纯粹的全无功利之目的的读书。

以如此方式读书,也就达到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界。

读书,实在可以作达致“器用”、“术业”、“道德”之不同功利目标的理性工具,亦可作“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式的无为宁心之纯粹的精神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