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2018年版:57章


  

57章   意识中的概念形态与概念内涵

  

电脑区隔“0”和“1”的“概念反应”功能,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引发的世纪难题,要求哲学家在界定“意识”的科学内涵时,必须先予界定和解释人脑“意识”之定义应所包含的另一个原则,即人脑的意识是没有第三条件植入的自然的概念反应。

  即是说:人脑是第一条件,发达的人脑有许多神经通路可自然区隔各路生化介质存储单元以及记忆激活后的对应物指向;客观世界是第二条件,外界信息通过感官感觉系统刺激人脑,并通过生化介质传输响应,完成了信息存储继而逐渐积累成无数记忆存储单元。可见人的意识,只需依靠主体记忆和客体对应,有两种条件即可产生概念反应。

  电脑不同。它在不通电时,什么状态都没有;通了电,只有识别“1”的电路感应,而对“0”的识别则须有人为介入。本书在阐述人脑综合知觉积累时曾经讲述过的道理:如果“大脑”神经只有一种大类型条件反射,而没有严然对立分立的另一大类型的知觉反应状态统一于大脑中,此“大脑”功能即便“识别”了概念“1”也是假概念。

凡是真概念系统,必须有对等系的概念与之相区隔,必须有对应系的另一种概念同时存在;无所对立、无所区隔、无所对应的状态均是“假概念”或称无概念。不过,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电脑的“实际表现”是能够区分01的。原因在哪里?原来,它是通过人为的“第三条件植入”、通过人为的硬件规则植入来实现机械式模仿人脑功能的。

  电脑芯片拥有密布的数十亿、数百亿乃至上千亿个微晶体管。人们在制造芯片时,有意植入了人为的响应规则,依靠集成电路来安排所有晶体间歇有序通电响应,利用被电流或激光“刺激”与“不刺激”两种状况来设置芯片的基础性响应功能,再用0和1两个数码对应“刺激”和“不刺激”而使芯片集成晶体呈现两种间歇有序的机械响应。

         又利用01两个数码对应二进位制运算方法,再为两个数码制定大容量数码编串规则、让先进的数字编码规则容纳所有文字符号和色彩定位编号,从而实现了与各种各样不同数据的01数码串相对应,即通过上述人为的“第三方规则的设置和植入”,最终成就了电脑能够“识别”并对应指向所有概念、图形、色彩的计算功能。不言而喻,与人的意识是没有第三条件植入人脑的自然的概念反应相比,电脑的“意识”不属于电脑自己。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部分非人动物经过驯化也能与智人沟通,即产生“概念反应”(意识)。那么,此类动物的“意识”与人脑概念反应两者间区别又在哪里呢?

  实验课题(NO:60)马戏团的动物人性化表演时是否有“第三条件植入”?

  无第三条件介入或植入的“意识”界定法,可启发我们深入研究某些哺乳类动物所表现的“意识”能否与人脑概念反应相提并论。比如:一些经过人为情境条件设置并经过条件反射强化训练的动物,看起来也能意识到这、意识到那。如果假设:此后完全取消情境设置条件,一次、两次、N次以后,它依然犹如情境中的“灵性”或“反应”,能不能?比如:取消驯兽员相伴相随的情境设置条件,换一个陌生人进入表演场地又如何?

  2008年加注:在此,留下一个理论缺口提供给读者争论。智人脑和智人意识表现是:童年期的某种映像记忆将持续影响他的一生。而那些需要经过强刺激条件受驯的非智人动物,虽然有与智人沟通的“本领”,但如果把它在受驯中固化的情境条件称之为“亚型第三条件植入设置”,就不难理解动物受驯时固然没有人为硬件规则直接植入其脑中,可是驯演过程的情境植入条件——包括驯兽员和食物等必须始终伴随它们,其与第三条件植入脑内差别无几,称之为“亚型第三条件植入”的人工驯化智能,即人工智能。)

  (2008年加注:在此前阐述综合知觉积累的相关章节中,本书已重点提到过一种现象:长期与智人相伴的动物其对外反应状态均有人性化举止表现,而且与智人相伴时间越长其接近“有意识”状态的人性化表现越逼真,原因不再重复。)

  用信息与响应的辩证关系来把握物质与意识在人脑微观领域的基本表现,能更深入理解到:纸上的文字信息与人脑中的概念存储——尽管都属于“概念形态”,但两者功能有天壤之别。纸上的概念是不能自动激活指向义的,它需要人的视觉响应并在人脑中涌现对应的概念记忆,或想起什么、或唤醒了读音记忆(哪怕是对应错误而识别之概念),才可定义为概念指义反应。同样,人脑意识机能作为概念的激活反应,又可转换为声波介质条件变成语言信息传递给另一人,并激活另一颗人脑实现有对应物指向的概念反应。

  实验课题(NO:61)请体会人所发出的语音,为什么大家能听懂?

  我们平常所说“言之有物”,别人才能听得懂你在讲什么。其所包含的基本道理,就是指任何“概念反应”都应该有对应物指向义。比如:你发出了一种声波介质(符号表述为ma ma),听起来是指向“母亲”的呼喊声。那么,此类体现声波波长及频率的介质运动一定要被预先约定应所指向的对应物是“母亲”才可称之为“声音概念”。

如果是某人随意尖叫一声,那也是声波介质运动(信息),但不知所指义就不能被判定为是“概念形态”,更无人能听懂有何指义,它只能被称为有物理信息刺激作用的一种“声响”。墙上涂鸦无意识,在墙上写个“8”代表手里八元钱即成概念形态。

同样的道理,你大脑中被激活的生化粒子流涌现了映像记忆、声音记忆、符号记忆,凡能被脑神经响应为有对应物指义的记忆激活反应才可视为“意识”涌现。

  那么,“概念”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除“概念本质”外意义又何在?

  起初,笔者未想到此一貌似简单的问题正是启开数百年来“物质与意识”构成种种疑团的哲学钥匙,只因站在巨人肩膀上,思维方法对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已知:马克思把人的意识称之为“观念的东西”,那是马克思当年在哲学领域针对意识作出的科学猜想。在马克思撰写哲学著作的那个时代直到20世纪结束,没有其他哲学家能作出比之更能接近真相的科学猜想。我们今天解读“观念之物”,首先认为:此物不能等同于“纯自然物”;其次认为:它是被人脑激活反应的有指义的生化记忆;再次认为:它的外表仍然是“东西”,是物质,是以“质”的方式存在的生化介质组合结构。

笔者在本书中主张把“观念的东西”称作人脑中的“概念反应”。因为:它不仅含指义而且它是物质形态所构成;它是“主观之念”,是被激活的既有生化介质。

概念,包括人脑之外的概念都是含有对应物指义的物质形态。比如书写“月亮”一词的碳墨笔画——碳颗粒和水分子的象形排序也就是此概念的物质形态,但它,显然不再是纯自然物,而是被智人预先赋予了对应物内涵的人造物态,成了社会意识的物化形态,含有夜空中的“婵娟”义。区别在于:人脑之外的概念被赋予所涵盖的对应物指义要靠人脑识别,它不能自我激活为“意识”并产生类似于脑生化介质的作用力的行为指向性。

是的,人脑中的生化概念既可静态保存为微粒子组合,又可被脑神经系统激活成所“意识”到的对应物指向义。假如把人脑中的生化概念视为“主观实在”,强调其本质上拥有指向对应物内涵的记忆功能、拥有被激活性能;再把外界物质运动视为“客观实在”,强调其本质上属于并无对应物内涵的客观现象。那么“主观实在”的活力,显然是指经过人类漫长记忆积累而赋予对应物指义且拥有“意识能动性”的脑神经介质的作用力。

2017年6月4日加注:至此再请读者体会一下马克思如何解释“观念的东西”,他说:“观念的东西无非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改造过”那就属于观察后的生化记忆被“主观过”了,就不再属于纯客观物的记忆印象了。一方面,人脑中的记忆不完全等于客观物像,另一方面,人脑中生化概念的外表也是生化物质。马克思把“观念”称为“东西”是在强调那是有含义的物质形态。

  请读者仔细体会一下“概念”存在于不同领域中的不同的物质形态:

  概念在画纸字笺上的物质形态是:纸上的碳素和水分子的笔划排序或编码。

  概念在电子磁盘上的物质形态是:磁盘上0位(空位)和1位的粒子磁化排列。

  概念在空气传递过程中的形态是:空气中微粒子构成的声波频率排序。

  概念在视觉响应过程中的形态是:各种符号所呈现的光粒子波动序列。

  概念在人的大脑中的物质形态是:人脑中生化粒子结构性排序的静态或激活状态。

  人脑中概念形态是物质形态,人脑中概念反应是对应物指义。

  人的意识作为脑机能反应,它能区隔和识别概念的对应物内涵,能因此一概念的激活反应而知觉到对应物指向或指向范围。因此,概念的对应物指向和指向范围就是人脑概念反应的本质内涵。比如学者们解释某个概念或给某一概念下个定义,总是说出同样一句话:“它是指什么什么……”指什么就是指义。人脑中概念的激活反应与人所意识到的此一概念的对应物指向或指向范围很容易使其演变成行为指向和指向范围,即行为动机。

  上述理论分析的完整表述是:人脑中概念是生化记忆的存储形态,它以其对应指义而激活反应,使“意识”产生,又以神经递质作用力促成概念之间的思维响应,因此,而产生行为动机而推动主观作用力改造客观世界;也因此,产生认知动机推动感官感觉和概念思维去探索发现、去自我改造主观世界、去完成脑内记忆存储等一系列响应功能。

  一方面,没有“概念反应”就没有意识。另一方面,没有对应物指义的自发或自觉约定俗成、没有人脑对应事物映像的生化物质形态的概念记忆和积累,就没有声音概念、形体概念或文字符号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凝聚两句话:概念是否包含对应物内涵、是否有所指、是否有所含义?是哲学式理解“概念”的关键一环。意识,能否体现为人脑激活概念的生化物质记忆并响应对应物指义?是哲学式理解“意识”的关键一环。

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不仅要承认概念的本质是指“任意自然物”被赋予了对应物内涵,而且要承认任意概念的外表形态等同于物化形态。人类的“意识”是以概念的物质形态被保存、被传递、被在大脑中激活为基本表现的。概念自身不能识别概念;而人脑的“意识”则以脑神经系的链接通路来区隔和响应概念的对应指义。脑内生化介质作为物质形态是概念在脑内的存在形式;其对应物指向内涵作为概念的本义是概念在脑内的存储内容。那么,意识,显然是通过概念形式激活了概念内容,通过生化介质作用力激活了指义。

再把思路转到神经通路系统上来。人脑的意识又可简单概括为是对无数外界信息通过刺激感官感觉进而完成了脑神经传感通路有区隔激活各种记忆的结果,它也是重组记忆的过程。这种区隔和重组,促成了脑内记忆存储的知觉唤醒并联系外界对应物的指向性反应,或唤醒了某种对应物参照、或唤醒了某种对应物记忆、或产生了新的对应物感觉、或涌现出某种新的概念内涵……等等一切,都要通过概念的生化介质存储并使在人脑中可产生激活反应,同时对各路神经系统产生作用力,对自我体能和精神状态产生作用力。

……当其形成认知动机后即产生推动求知探索、推动逻辑思维、促成记忆重组的作用力;当其形成行为动机后,即构成步入社会实践、改变客观世界的作用力。

  在此过程中,任何人不能假设人脑的意识无概念反应,如果没有神经通路对外界和脑内概念响应之后的区隔和重组,人脑的“机能”就只有电子感应般的功能,或动物般的初级直觉响应功能。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显然,是脑中的“概念”既能被激活为神经介质作用力又可构成意识含有对应指义的双重表现。

这个世界,凡所有可区别的物质都隐含概念属性。对于数百万年前已拥有复杂神经通路并可对万物区隔感觉信息的前智人种群来说,物质世界的一切均隐含概念属性,这是十分自然的事。人类之初产生的“概念”就是一物对应一物、一物参照一物。

一切物质只要被人脑熟记,赋予了可对应物指义,它就是“概念”。

一切物质只要未进入人脑就不存在此一物移入人脑被改造成生化介质记忆、可激活为概念反应、可成为有指向义的意识涌现。这就是人脑中概念的双重性表现

  实验课题(NO:62)地上的石头能否成为概念?何种条件下有双重性表现?

  在地上随意拣来三块石头(自然物)做战前沙盘演练。

  甲石头(圆的)代表我军,乙石头(尖的)代表正面敌军,丙石头(方的)代表可增援敌军。其时三块石头都被人脑约定了对应物指向义,毫无疑问,都成了无可辩驳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你万不可认为:居然石头也成了“概念”,是否有失文明水准和学者斯文?纸上的高雅文字可用碳素写成,那碳素不过是碾成粉末的“小石头”。追求真理必须返璞归真,豪华过分的数字化演绎和矫揉造作的学术词藻,难当此任。

  进入人脑中的概念必有生化物质形态作用力和概念激活呈对应指向反应——现在,这种双重性表现可同例解释:当参与沙盘演练的将士对三块石头的对应物指向内涵形成脑中的主映像链接记忆积累后,将士们大脑中被唤醒的三块石头之映像记忆,即脑内生化介质激活并重组的石头形态,将被将士们大脑识别为对应物内涵而非石头;三块石头将分别指义为我军、敌军、援军。这就是人的意识,即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

  还可追索远古证据:远古人结绳记事,那粗陋藤蔓绳上的每一个“藤结”都对应着“日出日落”或“月满月缺”或一种关于天时人事的历史记载。因此,每一个“藤结”都是一个概念的物化形态,每一个“藤结”都表达一个对应物指义。人脑面对某个“结”一定想起“史上某人某事”。这就是人的意识——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

  我们的视觉看到了树,若在大脑中同时浮现出“树”字的碳素笔划排序,这就是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我们的目光注视着纸上“树”字的碳素笔划,脑中即刻能想到庭院里的树木花草——这就是人脑中概念对应激活的经典范例。人脑的意识与动物初级直觉响应的关键区别是:没有“第三条件植入”人脑或被置入特定环境状况中,他即能够自动完成概念的记忆存储、概念的激活反应和概念的对应指向及其逻辑延伸等。

  一切物质存在,均可成为对应物参照并转变成人脑中可记忆、可激活、可区别指向客观事物的生化概念积累;所有概念记忆当其在脑内被激活为生化介质信息而有知觉后,均可成为有对应指向的属于主观世界“意识形态”的生化概念反应。

  因此概念的本质是:人类个体或整体、自觉或不自觉赋予了对应物指向内涵的各种物质及物质形态。解析为:概念形态是物化形态,概念内容是对应物指义。意识的本质是对应实体的映像概念或其他概念的生化记忆在人脑中的激活反应。解析为:人脑中意识形态是生化概念激活反应,其反应功能属于非物质形态的指向性。

  既然概念在人脑中是被赋予了对应物内涵的脑生化介质的记忆存储,因此,它在被激活状态下,势必一方面表现为神经递质作用力,另一方面不可避免要表现为人脑的概念指向,或转变为人体的作用力指向。人脑中的概念与人的意识之区别,恰如本书给予信息的定义含有相同的道理:信息不是能,但在其实现过程中伴随着介质运动之能量。意识属于非物质指义,却因其“对应指向”和“指向范围”而酿成行为取向。

概念在人脑中同时具备物质的和意识的双重表现。这一理论发现从源头上揭示了人脑的概念作为物质形态作用力发生真相,也揭示出意识确实属于非物质形态的原因:它拥有对应物指向义和排他义。接下来就方便学界完成一系列逻辑推导。

若把人脑生化介质记忆被激活的对应指向反应,延伸使用为“认知区隔”或“认知指向”来理解,那么,人的意识就包括了以映像概念或符号概念反应为基点的“识别”、“选择”、“判断”、“推理”等非物质形态表现;也包括认知动机的概念指向反应,即思维步骤、学习方法、研究过程等复杂的非物质形态表现;还包括行为动机的概念指向反应,即肢体力向、操作步骤、制作方法、表演技巧等更复杂的非物质指义表现。

2017年6月6日加注:依据上述论证,请专家学者监督本书来确认:概念激活反应的对应“指向性”是人脑意识的核心功能。这种功能奠定了人类意识从之初的模糊概念反应可以迈向自觉定制和逐步实现精准化对应判断的意识发展基础。人脑之初的意识都是模糊指向,人类最早产生的哲学也属于一种适应生存智慧的方向性把握。但是,现代人不可因哲学只包含生存智慧的方向性把握、因缺少技术性操作要领便可轻视哲学。

2017年6月6日加注:人类正是因为有最早产生的哲学智慧即对生存智慧的方向性把握,他们才能繁衍生息到当今时代。及至今天,人们已然清楚认识到:所有便于操作的科技手段都离不开哲学联系战略筹谋的方向性把握为其指明发展路径;所有适宜技术性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其实都是意识“指向性”这一奠基功能的逐步细化。意识的核心功能就是这样:从方向性把握到策略性调整再到技术性精准,从概略指义最终迈向尖端技术发明的精准的操作指向。问:假如没有哲学或只有眼前的技术操作,人类前途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