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教育的故事
——电影《驴得水》观后
2018-12-23
驴得水是一头驴,它每天到二十多里外给三民小学的老师们拉水。
驴得水属于三民小学正式的教师编制,每个月有300元的工资;据说那个时候普通工人干一个月才挣得十四五元,可见这头驴被一般人挣得多得多。当然,这一大笔钱没有全部进入驴得水的荷包——它也没有荷包;除了它的住宿和伙食开支之外,它的工资大多被它的“同事”瓜分了,成为裴奎山的假牙,赵一曼的服装布料,周铁男的健身器材,校长的老花眼镜。这四人是驴得水在教师编制中的”同事”。
以孙校长为代表的这一群教师,是来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为帮助农民摆脱贪,愚,弱,私,他们来到大山沟里,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因为用水困难,他们就申请增加一个教师编制,购买并维持一头毛驴,专门解决拉水的问题。作为毛驴,它叫做“驴得水”;在教育机构的编制名册中,它叫做“吕得水”,是一名英语老师。对于英语和驴叫唤,山里的人们不一定分辨得出来。
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是教育部特派员来视察,其实主要是考察吕得水老师的情况。现在的“吕得水”还是拉水的驴得水,它当然是上不了台面的。碰巧有个铜匠到学校修理铃铛,在赵一曼老师的调教下,英语老师吕得水诞生了。他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还能朗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这一切都是噱头,只有特派员被蒙在鼓里。特派员对吕得水老师离开豪门家庭,放弃城市优越生活的精神和情操钦佩之至,感动之至;经过他的努力,吕得水被评为“乡村教育家”(一个大老粗成为教育家,真是笑话!不过这样的笑话在今天却真实存在。我们某位没正儿八经上过几节课,也没有一篇论文或者一部著作的副书记,就成为学校十大名师)。铜匠修好了铃铛,扮完了吕得水,离开了。“吕得水”又回到工资名册上,作为乡村教育家,他每月为三民小学带来了三万元的收入。三万元可是一笔巨款,是这些高工资的教师月收入的100倍。他们后来才知道,美国慈善家罗斯资助乡村教育家吕得水的是每月十万元,其中的七万元被教育部以各种名目截留了。创造了“乡村教育家吕得水”的特派员居功至伟,自然应该分到大头。
因为有了这一大笔钱,学校的日子好过多了。因为可以给学生发奖学金,准备来报名上学的儿童有154名,而此前整个学校只有学生6名。校长带领大家装修了教室,改善了办公室,还在操场上拉起了彩灯,赵一曼还准备给大伙儿做校服,校长还准备新建两间教室。骨干教师裴奎山不干了。原先跟校长说好的,吕得水的工资下来后,每人分六千。他有契约精神,要求校长说话算数。裴奎山原先也是有觉悟的,他这次不合作,是因为他的同事们集体出卖了他,尤其是赵一曼。上次特派员来视察,为了笼络铜匠,让他配合演戏,赵一曼“牺牲”了自己;而裴奎山一直喜欢并垂涎赵一曼。
电影的第二次高潮是教育部特派员再次来视察,这一次是陪同美国慈善家罗斯来的。罗斯听说了吕得水老师的精神和行为,非常感动,前来慰问。学校又得忙活一阵,将铜匠请回来扮演吕得水老师。铜匠为报复侮辱他是一头牲口的赵一曼,要挟大家轮番唾骂他,并要求剪去她的头发。为了蒙混过关,铜匠在特派员的导演下假扮死人,又在听罗斯说捐助一万美元给死者家属的时候起死回生。校长为了将戏演下去要求自己的女儿跟“吕得水”老师结婚,并向罗斯提出带孙佳到美国留学的要求,罗斯答应了。铜匠和孙佳的婚礼被铜匠的老婆搅黄了,他最后应该是被老婆赶回了乡下,继续他不愿过的那种生活。孙佳离开山村,她没有去美国,而是去了延安。
看起来是一部喜剧,却看得让人心酸。
这样一部电影的主题,应该是关于教育的。但是整个影片中,我们看到教师,官员,农民,慈善家,军人,甚至还有驴,就是没有看到一个学生。故事发生的时段,正值1942年的假期,学校固然是没有学生的。但是,即使不在假期,学校也只有六个学生。这所小学,正式编制的老师有五名(包括吕得水),加上做勤杂的孙佳,教职工加起来就是六人。没有学生,自然也就没有教学的场景,因此我们在这样一所山村小学,看到的是世态万象,而没有教育。
其实也还是有教育的,不过显得有些黑色幽默而已。唯一呈现的教育,就是将铜匠培育为“吕得水老师”。铜匠本来只是个乡下的农民,邋里邋遢,大字不识,还满脑子的封建迷信,他居然相信照相会使人短命。就是为了帮助他驱逐迷信思想,赵一曼才“牺牲”了自己。对于赵一曼这样的“办大事不拘小节”,校长是认同的。赵一曼是铜匠的现代文明的启蒙者,她教他说英语,“睡服”他接受照相;为帮助铜匠,校长教育他“有教无类”,孙佳用两个月的时间帮助他补习文化。铜匠终于脱下了一层皮,变得像个文明人了。他不再那么邋遢,木讷和愚笨,举手投足像个城里人了。这是教育带给铜匠的变化的好的方面。还有坏的一面,他变得阴险,狡诈和贪婪了。因为赵一曼侮辱过他,他要报复,而且报复的手段极其恶劣。看他耍弄的那些小小计俩,真是恶心。他也变得软弱了,当特派员威胁不配合就要取他小命时,他磕头如捣蒜的样子,更让人恶心。这就是这部以教育为主题的影片中唯一与教育有关的情节。这样的教育让人怀疑——教育究竟是使人变好还是使人变坏呢?
影片叫做《驴得水》,驴得水是影片的主角。驴得水与“吕得水”,似乎是互为表里的。驴得水是干活的,幕后的,上不了台面的。而“吕得水”是正式的,台前的,而且是领钱的。干活的和领钱的是分开的。驴得水给大家拉来了水,可是驴棚着火了,人们舍不得用水来灭火,让其烧毁,因为水要用来给人洗澡。驴得水在编制中的正式名分是“吕得水”,学校以教师“吕得水”的名义领取工资,捐助,奖励,全部用于改善学校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驴得水还是一如既往过它的驴的生活。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不干活的人们的境况变好了,而干活的驴的生活却变坏了。失去驴棚的驴得水只能住到破烂窑洞中去。干活的,受压迫的驴得水一辈子只知道默默奉献,随后连自己的生命也要搭出去。因为特派员想要吃驴肉,驴得水最后就下了汤锅。
风波之后,校长,裴奎山和周铁男还留在小村,还在坚持乡村教育。也许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也许诱惑消失之后,他们又恢复了本心。特派员还是特派员。他过得最潇洒,最威风。他不是教育工作者,只是寄生在教育领域的蛀虫。只要教育这棵大树还在开花结果,他总可以最先摘到最大最好的果子。我看到一向反骨外露的周铁男在特派员脚下磕头求饶的时候,忍不住流下眼泪。知识分子在枪杆子面前,就是这样的德行。
进入教育行业的人们,有不少是理想主义者。但人毕竟是社会的存在,有着现实的追求。所以,裴奎山对分配吕得水的工资非常热衷,校长为自己女儿的出路非常上心,愤青的周铁男后来也在特派员的淫威下乖乖就范。赵一曼没有妥协,不过她疯了,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