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2018年差不多一整年,中国上下被“中美贸易战”的舆论所占驻,这是不正常的,虽然有人呼吁“做好自己的事”,但没有说清楚到底“自己的事”是什么?当然,不是指老百姓的家务事,也不是企业生产、销售、投资的日常事务,更不是指外交部发言人关于国际关系等“国家级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事。
2019年通讯的5G技术开始应用,最终结果就是社会智能化问题。因此,我们原来所称的“互联网+”,就会变成“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手术;人工智能+无人超市……”等等。我们不要为芯片、航飞发动机而心灰意冷,也不要为打赢中美贸易战而斗气,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智能社会需要做的事,到更高层上面竞争才有意义,承认此前的工业时代我们输了,以后再不能输。其实,农业社会中国赢了(5000年),工业社会中国输了(500年),智能社会我们想赢。
“智能城市”的称谓,稍稍靠近未来社会的描述,其实,还不全面,“智能城市”只是社会变迁的第一步,从地理上说,只是一部分,最终是整个社会智能化。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要用“社会智能化”所取代,这才是中国14亿人应该关心的大事。
本文作者不是智能方面的专家,但预感到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应迅速转化为“智能化”,要占驻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高端,全社会非重视智能化不可。不要以美国的政治所左右,中国人没有时间与他纠缠,中国急着做“自己的事”,在过去5000年没有美国的情况下中国人照样生存发展,美国真正左右世界不就是二战后不足80年的时间?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预测:
1、智能社会条件下,世界的经济中心不是纽约、不是东京,是某个发达国家的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有山有水、空气新鲜、无自然灾害、生活便捷的乡村式城市。
这个城市,集中了全世界最高级的专家人才,有世界顶尖型研究型大学群,尤其是有十所以上的“西湖大学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大学。而且,这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对外是完全开放的,任何国家的大学生,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创意进出自由,无需签证,不问国籍,只有安全、自由和一生的富足。
2、智能社会条件下,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不是美国、不是欧洲,是某个发达国家,这个国家的所有劳动者都是技能型人才,劳动者的技术技能都是机器人不能模仿的独门绝技,他们本来就是机器人的设计者、生产者、维修者,机器人群的整合者、调试者。
这个国家,人们最向往的职业是教育工作,他们的职业道德高尚,文化科学知识丰富,传授技艺方法高超,工作稳定,收入丰厚。
3、智能社会条件下,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不是北欧、不是哥斯达黎加,是某个发达国家,这个国家的成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养好,技术技能强,体质强健,医疗水平高、长寿无老年疾病困扰,绝大多数国民信奉非排它的宗教,终生劳动,捐赠成习惯,国家税收负担低,税收有逐步演变成捐赠的趋势。
这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人性化要素明显,犯罪率极低,道德水平高,无贪腐、无欺骗,个体遵守规则、公共治安与社会福利达到高度统一与平衡。
肯定有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乌托邦式的“福地乐土”的设想者。我认为:人是有希冀的动物,有计划、有步聚地做事,预期达到心中的目标,是做为人的最基本的理性,何况一个国家、一个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我们目前无法描述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按人类科学进步与发展现状,利用科学技术达到我们人类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为什么不能向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努力?
因此,中国的国家和社会要有明确的理性思考,不能受外力所左右,当代国家机器有抵御外力入侵与避免整体利益受损的能力,企业、组织与国民,只需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事”……建设智能社会。“世界的经济中心”、“最富强的国家”就在其中了,最后我们再来追求“最幸福的国家”。
为此,中国最需要做的事是:智能社会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世界一流的医药卫生,世界一流的城市与乡村。
第一,智能社会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
它应该是普及12年基础教育,取消中职教育,普及高职教育;而且,越是落后地区越是要普及12年基础教育、普及高职教育;只普及12年基础教育,对人才来说,是半拉子工程,高等教育才是劳动者的终级教育。有了这两个普及,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再不是清华与北大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了,而是“西湖大学式”的高等教育,是在目前一流高等教育中选拔少量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
第二,智能社会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
从整个社会来说,科学研究,目前还是高等教育的附属品,除国家级、省级有专职科学研究组织外,科学研究应成为所有有能力的组织的重要部门,但目前还没成为普遍现象;科研投入还没有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方面,做得最差的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中国资本最雄厚、市场占有率最高、利润最大的企业,科研投入与其经济体量占比微乎其微。
教育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5000年发展的教训,就是教育不发达、科研投入不足。在智能社会条件下,科研与吃饭和睡觉一样重要,没有科研就没有发展,没有科研就会落后,没有科研就被歧视,没有科研就没有希望,没有科研就一定是落后国家。
一流强国,不仅仅要有自然科学研究,也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自由、科研无禁区,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在社会管理中,要落实在法律规范中,要落实在司法组织的日常行动中。
第三,智能社会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的医药卫生。
医药卫生,不仅仅是指医院、制药企业,而是指整个社会的人体健康与长寿问题。一是全民要有规律生活的习惯,如地市级以下到乡村的人群,打麻将成了日常生活重要事务,玩通宵的人们肯定是生活恶习;二是要学会科学地吃,食品的结构与食品的安全性、优质性;三是食材的纯天然性,农药化肥使用量能否逐步减少,减小的极值要有标准;四是体能锻练习惯的养成与科学性;五是地方病、职业病、流行病的预防与治疗;六是新药与高效药物研发与制造;七是医疗水平的提高与全民的免费医疗;八是家庭医生的普及;九是城乡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十是垃圾的集中与处理的科学性等等。
第四,智能社会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与乡村。
智慧城市与乡村,是未来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事件,它的主要基础条件包括:基础是通讯与交通便捷,前提是消灭绝对贫困,途径是普及高等职业教育,条件是公共产品相邻地区均等化。在此基础上建设智慧城市与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式,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发达,也有程度与层次之分。
城乡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人才是最根本的发展。人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文化知识占有量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与多少的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创新与创业的发展。
扶贫、助贫都是暂时的,自我脱贫才有可能真正富裕。
农村人口在教育上、对待知识、技能的观念没有转变,脱贫只是暂时的,返贫的可能仍然存在,城市人口中也有这个问题。
解决农村整体脱贫、城市人口个体脱贫之后,要让这些人走上智慧之路,关健还是教育。所以,普及12年义务教育是脱贫的初级阶段,普及高等职业教育才是脱贫的中级阶段,让所有人成为智慧的人,才是脱贫的高级阶段。
普及12年义务教育后,就没必要实行全国统一高考了,取消高考后,质量保证就是全县、全市、全省三级质量考式,结合平时成绩加上质考成绩,下一级质考优胜者才有权进入上一级质考,像科举考试一样级级选拔。这样,仍然是质量第一,各级政府就有了教育考核指标,且是与当地同类学校比较,高校选拔人才由高中老师推荐,高考招录就不存在地区差别。
高校实行分类发展,一是高校顶尖学校(进入世界一流高校行列),二是普通本科高校,三是优质高职院校(研、本、专科同在),四是普通高职院校(只有专科层次)。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要有高校接收。高教实行收费制,但本科大学优秀毕业生才能进入研究型、世界一流高校学习,这些极少数创新人才(大概是高校年毕业生5%)与普通高职院校学生,实行国家补助式财政资助,前者是补强者,助其成功;后者是补弱者,助其成才。
2018年11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