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股市悄然发生了两大变化


  回望2017年的中国股市,在监管全面趋严的大背景之下,A股总体上呈现出了“稳中有升”的格局。纵观这一年的市场表现,有两个方面深刻的变化,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一方面,价值投资的理念开始日渐深入人心。

  纵观2017年各大市场指数的表现,其中,截至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年内上涨6.56%;深证成指上涨8.48%;中小板指数上涨16.73%;创业板指数下跌10.67%;至于上证50以及沪深300指数,则分别上涨25.08%和21.78%。

  这个统计数据表明,在2017年当中,相较于中小板与创业板指数等市场指数,上证50与沪深300指数的涨幅是比较明显的,而一些价值型股票,则更是有着亮眼的数据:贵州茅台年内上涨113.07%、五粮液年内上涨137.88%、中国平安年内上涨103.55%,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以上证50样本股为代表的白马股与大蓝筹,在2017年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而这些,也成为了部分价值投资者持股市值不断飙升的重要推动因素。市场出现如此现象,与价值投资的理念开始深入市场参与者内心不无关系。

  在2017年里,除了上述以上证50和沪深300样本股为代表的白马股与大蓝筹表现引人注目之外,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型上市公司,尽管其动态估值较高,但是依然还是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受到了部分先知先觉大资金大机构的青睐。其内在逻辑简而言之:市场资金在充分调研的过程当中,对这些成长型上市公司未来数年的成长能力看好,进而决定布局资金中长期进场投资这些公司标的。

  进入2018年,在严监管的大背景之下,IPO审核从严或将会成为新常态,看重上市公司未来数年的成长能力,也或将成为2018年乃至未来数年资本市场运作的主基调,而价值投资理念亦或将随之更加日渐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A股逐渐呈现出港股化特征。

  近几年,沪深股市的成交额一般都会超过千亿级的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从整体上看个股的换手率偏高。而在2017年里,这一现象却出现了变化: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着白马股以及蓝筹股的崛起,加之新股加速挂牌所导致的中小创失去了稀缺性,二者叠加,使得大蓝筹与白马股的成交一度活跃,与之对应的是,中小创以及垃圾股等个股的成交逐渐大幅缩量。

  有数据统计,在2017年里,日均交易额不足1000万的个股数量在不断地增加,1-4月不存在日均交易额达到1000万的个股,而到了11月份,这样的个股数量却达到了17只,12月份,更是骤增至124只。不仅如此,进入2017年12月以来,日均交易额不足2000万的个股达到了681只,占纳入统计的个股数量的24.01%。如此的格局变化,与香港等成熟市场小市值个股不受欢迎,交易冷清的特征如出一辙。

  (作者:李勇,现任巨景投顾策略研究员,系前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