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唯的职称评审就只唯官吗?


 什么都不唯的职称评审就只唯官吗?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的又一漏洞的感慨!

汪华斌

职称评定是全世界都有的事,但出问题的却是中国(大陆);所以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几乎总是在谈职称评定改革的话题。正因为如此,所以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应摒弃从前‘一刀切’的方式,提出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于是就有朋友问我,我们社会的职称评定究竟唯什么?

其实我们社会的职称评定在没有改革之前,那就是按照学历而论资排辈的过程;所以大家也就没有什么意见,因为自己到了时间就应该上。然而职称评定改革后,我们社会的职称评定就成为了‘官’的光环;因为这职称评定没有固定的硬标准,全部是领导写的评议起主要作用。领导如果要你评上职称,你没有学历则领导评议你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你没有实践经验,而领导同样要你上时则评议你有学历。如果学历与实践经验都没有,而领导硬是还要评上你的职称时;领导对你的评议则是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所以成绩斐然。相反如果领导不想你评上职称,一句在单位表现不好就彻底将你打入冷宫了。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前我们社会的职称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专利;而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的职称竟然千篇一律地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专利,而且还是级别最高者的职称头衔最高;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职称评定改革,因为它将职称与权力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的院士是当官时赋予的;而职称同样也是当官时评上的。即使我们社会还是有个别的人没有当官也能评上职称,那也是因为这人与当官的走的近而且不对当官的构成危险而由当官的恩赐的结果。反之那些锋芒毕露的天才,如果没有当官又能有几个能评上院士?

1992年我的工程师满五年,应该申报高级工程师;然而当年有位实习生被上级领导破格提拔成单位负责人,结果这实习生也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由于我与这人的专业一样,所以我们俩在一个评审组。当时的我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180多篇,公开鉴定的专业成果120多项;而且我申报的专业论文是用英文写的,因为我沾沾自喜自己肯定能评上。然而最后发文公布的结果却是,这位实习生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而人家就是没有一篇论文,也没有一个成果;而我们的学历相同,我的实践经验也是十多年了。在这样的职称评定改革中,我们的职称评定究竟唯什么;因为唯官,而这才是我唯一没有的东西;这也是我们社会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拥护的职称评定改革,因为按照官的等级赋予职称成为了共同点。

我们看到当时的职称评定还需要考外语与计算机,于是各单位用公款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职称考试培训班;最后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在这个门槛上能通过。当时还有论文的硬指标,于是各单位用公款将各级领导干部在年终总结上的工作报告发表;说这就是我们领导写的论文,这是多么重要的论文呀。正因为如此,当年我作为分母而评上高级工程师的那位实习生;上台后一年就将我们原来的工作成果汇编成《冶金管理案例选》,结果用公款出版的这本书竟然是他写的;所以第二年此人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如果此人不是因为腐败而惩处,估计最后也可能是院士了;这就是我们社会改革后的职称评定了。

我们知道职称评定就是学历与论文的硬指标,它不存在破格晋升的概念。然而职称评定改革后,我们社会竟然职称评定也千奇百怪了。如我老家有位叔叔本来就是个半文盲,但会种田;结果竟然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了。而当年武钢对我们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千方百计的卡,但同时却又放开一些人的职称评定;如武钢有位工人因为公开发表了宣传文章180多篇,最后破格晋升为高级政工师。我们一起跑月票的一位电工,因为只有初中文化而很低调;结果被我们那破格从实习生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的单位负责人晋升为高级技师,这就是领导职称评定周围的绿叶。

正是因为职称评定不公平,所以我们社会的职称评定对学术研究没有半点促进作用;它只是领导头上的又一道光环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职称评定成了一条灰色的利益链,因为这里面有着巨大的个人利益。正因为评职称存在巨大的舞弊乱象,所以今天的工程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是自我沉沦。因为我们今天的职称评定与我们的技术进步没有关系,它只是加头衔与换职称的概念;所以今天的中国社会虽然核心竞争力下降,但学术生产却日益高涨;因为我们社会的职称评定被附着太多功利化目的,更是沦为少数人投机取巧的算计舞台。治理职称评定多少年了,最后什么都不唯的职称评定却只唯官;这难道就是我们社会的净化学术风气与维护竞争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