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是无形资产


  

个人征信也是无形资产

/ 潘国尧

 

笔者前几年曾经在一个传媒公司打工,替老板创刊一个离岸刊号的财经杂志,因为没有任何政府资源或者学界资源可依靠,杂志运营很艰难,满一周年之际,笔者建议老板停刊,因为出了10期杂志,老板已经投下去了近百万的资金,却只收回少量的版面成本。但是老板不愿停下来,笔者就选择辞职,最后杂志也被迫停刊。

老板是一对从西部某省会城市到北京寻求发展的夫妻,对员工的照顾足够,我们几个采编和经营人员的工资从没拖欠过,租用酒店的办公用房租金和付印刷厂的各种费用也从不拖欠,作为一个小型的文化公司,老板的所作所为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因为在此期间,这对夫妻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尽管后来公司作鸟兽散,但是我们每个员工后来回忆起来,还是对这对夫妻颇有好感。

只是在此后的几年中,老是有银行的人打来电话问询这对夫妻的家庭情况和为人的性格品德等,原因是其中的女老板在多家银行开办了信用卡,还超额消费,然后就玩失踪。如此几年下来,超额消费的几万元钱算上利息变成了20来万。银行方找不到当事人,就按照办理信用卡时当事人留在银行的关联人电话号,多次找笔者和以前的其他同事了解情况。

笔者也明白,这是银行方万不得已的下策,就是希望以舆论造势的方式逼压当事人还款。当然笔者每次都替原老板说好话,希望银行方能从另一个角度度量当事人,比如是不是投资失败陷入破产?是不是家庭发生变故影响还款能力?甚至是不是突发其它变故人真的“失踪”了,因为当事人本身患有心脏病……银行方面听了笔者的劝说后除了表示同情外,也如实告诉笔者:你过去的老板已被列入征信黑名单了,他们今后再也不可能有行使独立法人的机会了,甚至连买车买房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因为区区几万元的信用卡超额消费而被列入黑名单。笔者不禁为前老板感到可惜,因为这两位老板之前总的说来还是不错的人。

由此笔者联想到,互联网时代,每个个体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涉及金融的行为都会在征信记录上留下脚印,这些数据逐渐积累,最后就会形成每个个体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在消费金融逐渐风行的形势下,个人信用可能会变成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个体都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个人征信究竟涉及哪些相关数据呢?一般包括贷款信息,其中有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担保信息等;还包括信用卡信息,其中有发卡银行、授信额度、还款记录等;另外还有信贷领域以外的信用信息,比如个人缴纳水电费、燃气费等公用事业费的信息,个人欠税的信息,还有法院判决的信息等。

此外,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参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如有违规违法行为也会被行业组织等计入个人征信体系,比如货车司机超载超速,个体经营户贩卖假冒伪劣商品,个体行医者发生医疗事故等。

一旦个体征信记录中留下了“黑脚印”,将对当事人的相关社会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比如贷款买房,信用记录的好坏关系到当事人是否能享受到房贷的折扣优惠;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能会拒绝放贷或限制贷款的额度,收紧贷款的期限等。此外,在一些高端消费领域,征信记录不佳的人可能会被限制进入,一些政府发放的福利,这类“失信者”也可能没法享受。

目前,不少行业的个人信用数据80%掌握在各个政府部门手中,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数据还不能全部向社会公开,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最终一定会实现集成化和共享化,每个个体的信用记录也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从现在起,每个人都要努力积攒个人信用的优良记录,因为信用的价值将会升华,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个人信用甚至能产生市场价值,当属于每个人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