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章 何种信息刺激可对应人脑综合知觉发达?
“前智人”的综合知觉是单根系的初级形态的,不含丰富细腻“情感映像”记忆。为什么智人的综合知觉能够演变成高级直觉并达到丰富完善且孕育出理性萌芽(产生模糊概念)?
接近真相的合理猜想是:推动此一进程的关键因素是以情感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促成了人脑功能发达,实现了智人脑区隔其他人科非人科灵长动物并迈上更高一级进化台阶。反对唯理性主导人脑发展方向可避免现代人综合知觉出现“返祖现象”。
无意识的前智人种群,在其大脑经过“初始响应积累”、“复合映像积累”到单根系初级“综合知觉积累”三个阶段之后,它们其实只走完了所有灵长动物都曾经历的一段漫长的同行进化路程。
在此“三岔口”,前智人种群中部分群体若没有经受外界信息或遗传信息对生命基因的破坏性改变,或者不断响应了促使脑生化介质积累及其遗传基因向有利方向突变的信息刺激,那么,其脑功能就会朝着接近于智人脑的方向演变,不仅不终止进化且将造就一代更比一代达到综合知觉积累愈加丰富、细腻而灵敏的遗传条件。
当上述过程促使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形成了拥有多根系、多层次、同时有同根中枢神经相互链接和响应条件之后,前智人种群中将会有杰出代表,自发表现出由之初不常见到之后常见的人性化情感举止和人性化声情音调,接着,又在相互情感信息传递中使该种群逐步产生对情感映像信息的响应和依赖。至此,部分人科物种的综合知觉率先出现质的飞跃——完成情感映像记忆之综合知觉积累的构造且有了双根系知觉分立互联的脑功能。
实验课题(NO:45)仅限婴儿与食物相处或仅限婴儿与非人科动物相处,可比较婴儿与人相处发育的脑功能之差别究竟有多大?
不妨做个实验:如果无意识婴儿生来只接触无情感事物映像,比如只接触食物“面包”。此种“主映像”使人脑可链接起来的感官感觉包括形状、色泽、香味、口感、手感五大感觉要素,可刺激脑神经根系形成综合知觉达到“简单条件反射”的灵敏性。
如果无意识婴儿生来只接触略带情绪反应的某些高级哺乳类动物,比如与家庭宠物“狗”相接触,其“主映像”可使人脑链接起来形成综合知觉的感觉记忆包括视觉形状、颜色、叫声、呲牙凶相、摆尾乞怜、跳跃、嬉戏等比较单一接触面包食物更为丰富的映像信息,因其相对丰富的感官感觉信息传递,可刺激人脑综合知觉产生“多种条件反射”,可构造“灵动性”的初级直觉响应功能。
如果无意识婴儿生来即是与智人母亲相处的结果呢?智人给予人脑传感的人性化综合知觉积累可链接数以百万计的感觉元素。其中最丰富细腻、最拥有刺激性感染力的是智人所表现的情感类“主映像”及其链接起来给予人脑的各种感觉知觉信息刺激。
智人的情感信息极为丰富。据心理学和文学家表述:大类有喜、怒、哀、乐、愁、烦、怜等“七情”,小类细分不计其数。仅“喜”就有狂喜、大喜、悦意、欣慰等,表现则是狂笑、欢笑、微笑、嬉笑、暗笑、陪笑、怜笑、憨笑、奸笑等等。“喜”的面部动态信息则有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热泪盈眶、秋波荡漾、眯缝小眼、容光泛发、笑弯了腰、合不拢嘴、矜持微笑等等。此外,“喜”的面部表情又能链接听觉信息——音色信息的种类,同样不胜枚举。
但凡食物,仅仅在饥饿时对人的感官感觉刺激性较强。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发出的每一种情感类信息,则具有不分时态、不分场合的较强刺激性,而且还有余兴萦绕的感染力。客观评估相应指数,其刺激性和感染强度在多数情况下远远超过食物和食欲。
从这里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智人大脑经过外界信息刺激会生长和发育出数以亿计的脑神经元?因为只要一部分“前智人”的脑进化过程没接受有害信息而终止,他们相互间由少积多的情感信息刺激条件,可在相互传递感染中增进,且能与大脑生化介质运动构成多样进化趋势的两者间的响应互动,时时刻刻刺激人脑发育发达,继而不停顿地一代推进一代超过前辈所构造的遗传条件。智人脑对情感类信息的响应敏度是衡量人类文明与进化的重要指标。
实验课题(NO:46)科学界如何确认经过人性化感染训练的动物其与人脑反应敏度的差距关系?
实验设计思想:建议高等院校和科学院动物学专家们用情感信息条件来测定其他人科、非人科高级动物脑进化级别与智人脑的敏度差别,以及经过人性化感染和训练后能所达到的最高状态,并观察其与人脑可孕育理性萌芽的这一质变性的差距关系。
获得诺贝尔大奖的巴浦洛夫是用食物及与食物有关的信息刺激条件完成了他的大奖实验。在此之后,需要填补而长期未被填补的科研空白则是情感信息条件对高级动物脑的刺激实验结论。
比如,现代智人表现情感映像的某些细微的映像信息——“凶瞪眼”,这对于早已终止脑进化的黑猩猩的大脑遗传响应平台来说,类似的情感映像信息不能刺激它产生明显的知觉反应(幽默:到了动物园你就瞪它黑猩猩一眼,看看它愤怒呲牙否?)。
然而,人的大脑所遗传的响应功能则对某人向他瞪眼会产生强刺激知觉反应,可引发强烈不满。甚至比之更细微的情感信息——“瞟一眼”,也能激荡人的综合知觉致内心翻江倒海。(幽默:若对家庭宠物“瞟一眼”,它是否秋波荡漾也跟你眉来眼去?)
自远古到如今一代更比一代不断进化的智人脑功能,作为构造复杂的生化物质平台,它所能积累的情感信息链接实体映像的差别和种类,极有条件赢得几何数增长空间。它能促进对应物种大脑实现高敏度信息感应和对应链接,能优先实现部分人种综合知觉积累的链接机制增生和发达,实现由初级综合知觉向高级直觉迈进;它比之自觉概念积累将提早完成发达功能的进化过程,同时,为人脑直觉响应状态孕育概念萌芽、产生明确意识奠定生化物质基础。
在今天看来,现代人对情感信息响应条件的增进和表现,绝大多数是前辈对后辈有明显差别的先天遗传和后天感染的直接结果。而在前智人种群演变时期,则是基于缓慢进化的脑生化物质平台——是经过人种与人种之间相互接触,代代增进,然后代代遗传,向智人脑渐行渐近的结果。这里,不是那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而是只要有一部分人科人属的前智人脑未经受过外界或遗传有害信息伤害,就一定能增进情感信息响应敏度的势所必然。
(2008年加注:上述理论猜想也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驳论。前智人的幼仔和现代婴儿的本性都是基于中性的有微量构造差别的生化平台。人的本性是在遗传中性基础上经后天相互感染形成的。其中,家庭对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坏境熏陶占决定因素。)
(2008年加注:人们不难理解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谓你传达一分爱心,我记忆并回馈一份情感;你在记忆积累中增长一点人性化情感,反过来也会感染和带动他人增进一份情感积累。)
(2008年加注:人科人属中的前智人种群是在由少积多的情感表现的互动中完善了人脑构造;而智人种类则是在相互爱恨情仇的信息传递中增进了人性响应敏度,是在情感信息的相互刺激中促进了综合知觉发达。情感信息能迅速提升综合知觉响应敏度。)
相比情感信息的密集性、丰富性、刺激性和感染力,人脑光有“面包”(泛指食物)刺激感官感觉而构造脑功能是不够的。此类信息刺激给人感觉上只有简简单单、屈指可数的几种感觉元素,那些曾经伴随“无情物”和“无情兽”生活过的“狼孩”,她们的大脑究竟有没有被生化介质刺激使神经突触长出有情之“芽儿”来呢?
为什么文学作品对提高人脑素质具有显著作用?原因是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刺激条件,它是通过感官感觉联系情绪化语言、感性化文字和生动的情节故事,描绘人的各种情绪状态并链接具体人发展演变的实体形象(主映像)来丰富读者综合知觉积累的。但凡会阅读欣赏小说的人,他们均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细致的文字刻划,使在自己脑海中浮现出各种拥有鲜活情感的人和物,从而也增进并改善了许多读者综合知觉积累的链接响应状态。
相比人性化情感信息的密集度、刺激性和感染力,人类光有范围局限的(前智人活动范围很小)环境物信息刺激以及各种简单劳作的运动感觉之记忆积累,也不能使人脑综合知觉达到丰富和发达程度。人科人属中部分前智人脑之所以最终能达到智人脑功能,其一,一部分前人科人属种群在遗传进化途中,大脑未受到过伤害性刺激而终止响应敏度的改善。其二,必须有对应的外界信息刺激条件来与趋向智人脑进化之过程构成对应的信息与响应的直接互动。
根据《自然》杂志记载的科学家之测定:与人科人属黑猩猩分离的智人种群其分手时间在600万年前。就是说,当“前智人”脑进化正在接近智人脑时,它们的情感表现近似于目前大脑已局部终止进化敏度的黑猩猩的简单情感表现。只有那些自古以来没有丧失脑进化条件的“前智人”的血缘系,经过代代推进的相互情绪模仿和基因遗传,其情感表现才会逐步接近现代人。而伴随着情感信息交流的增多,人脑对情感信息的响应条件和依赖程度同时增强。
以情感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代表着不同于无情感实体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的另一种的生化记忆板块在脑内的组合存储状态和链接响应功能,它使高级动物单根系综合知觉产生裂变。
促成上述裂变并刺激人脑发育的动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情感映像信息刺激的丰富性、细腻性和感染力,使智人综合知觉敏度将显著超过其他高级动物,并高效推动了脑神经链接机制趋向进一步发达。
二是情感映像信息促成了不同于食物映像刺激且与情绪感觉生化介质相符的另一种脑生化物质记忆中心在脑内形成并达到丰富积累而构造了属于智人的新的脑功能。
三是推动了人脑遗传平台的改善。
人脑的发达,在于信息刺激的丰富性、细腻性和有没有感染力。因宇宙间气象万千的信息种类中,包含了部分人科种群等高级动物代代增进的情感信息的相互交流,又通过传承进化或遗传进化才使得前智人大脑有条件接近现代人脑综合知觉的高级状态。
人科动物不断增进的情感表现及其所达到的丰富性、细腻性和感染力,是唯一能够对应智人脑迈向高级综合知觉积累台阶的互动信息刺激条件,除此以外,宇宙之内再没有第二种物质的信息条件可以刺激人脑综合知觉进化或发育到智人脑的灵敏度。
上述,对无意识的前智人种群来说是信息与响应之于祖先互动的渐进积累和遗传过程。而对现代婴儿来说,如果自幼没有赢得以情感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结果是,他(她)必将丧失作为“智人”的脑发育条件,其一生命运将形同非人动物。
此一残酷事实不妨举例阐述,请科学家们必须接受!过去,辩证唯物论没有信息与响应哲学范畴,人们不知道外界物质的信息条件与人脑生化物质功能被刺激发育的对应关系,所以,忽略了意识起源的某些客观环节,那是时代的认识条件造成的。
或问:杰出人才的自觉概念系统积累和自觉逻辑思维方法积累也是人脑发达的另一种高级状态,似乎更能体现智人与其他人科、非人科高级动物的显著区别,为何不强调?
不错,笔者承认上述质疑所涉及的判断,那同样是现代智人脑发达的杰出表现。但是,只要认真研究一下现代婴儿的脑发育过程,人们就能发现自觉概念系统积累存在两个比较劣势。
第一,没有以“主映像”为核心的各种感觉信息的记忆积累先于自觉概念记忆奠定发达人脑的基础功能,或者人脑如果不发育到(指现代婴儿)或者不进化到(指前智人)孕育理性萌芽的高级直觉状态且同时代代增进大脑遗传条件,笔者认为,不论是现代婴儿还是前智人种群,此后的自觉概念积累很难在脑内实现记忆存储,或许根本没有响应概念定则的灵性。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自觉概念积累的先导,也是产生自觉逻辑思维响应的先导。
第二,现代婴儿的大脑响应条件只具备前辈为其遗传的基础功能,他(她)们必须在大约6-9个月的短期内(人脑发育因个体差异不会应时整齐划一)基于遗传的基础大脑平台尽快完善人脑综合知觉的发芽构造。而自觉概念积累则是基于已经构造了健全的综合知觉脑功能之后,经学习培养才能“炼成”的自觉逻辑功能。
那么请问:对现代婴儿来说,在并不漫长的脑功能构造期内,什么样的物质信息条件能对应他所成型的高级综合知觉的灵敏和发达程度呢?唯一的外界信息条件是人性的光辉!也就是既区别于机器人的“理性”运算品质,又俨然区别于其他人科或非人科高级动物的可充分体现人性的、丰富的、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映像信息。
意识起源第四阶段:情感映像积累
情感映像积累是在人脑形成单根系初级综合知觉积累基础上并在继续进化过程中构建的高级综合知觉积累。它是经过对人性化情感信息的刺激和响应之后转为脑生化物质平台另一个新的“记忆中心”而存储的有相对独立神经元根系的生化结构板块。土话说:“动物吃饱就睡,婴儿不管吃饱没吃饱,也要跟妈妈亲昵一会儿。”理论上分析,情感记忆的神经递质是不同于“食欲”和“饥饿”刺激条件的生化成分,能够在脑内形成分立的有区隔的记忆链接中心。
(
大脑在中枢神经管理下,一旦形成两个以上具有独立对外响应、独立自我感应的记忆中心,等于有“质的”知觉差别的脑功能基本成型,即两个相对独立的知觉响应条件分别诞生。
人脑一旦产生双根系的综合知觉生化记忆中心,其生化记忆板块的相互链接和响应又能很快促成更多记忆中心分别独立出来,从此形成大脑响应条件多元发展趋势,并通过外界和体内信息刺激发生更多更复杂的相互链接和响应。从此,人脑将孕育模糊意识,模糊意识会日益趋向层次性的精确和细致,人脑响应功能获得提升。
据本书前面章节阐述,人脑中的“概念反应”只有在知觉矛盾的响应状态中才有模糊概念区隔,可被判定为意识涌现,其中有自发反应也有自觉意识。人脑只能在两种以上感觉记忆中心都有链接激活依赖性之后,才会有自发的或自觉的概念反应即意识“机能”。
实验课题(NO:47)7岁“狼孩”与周岁婴儿的差别在哪里?
据科学家对印度加尔各答7岁“狼孩”的现场观察记录所记载:卡玛拉(狼孩)不吃素菜,爱吃肉。吃肉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直接用牙齿啃咬。没有人的情感,每天凌晨三点引颈长嚎几次。向别人要东西吃学得很快,很像家庭养的狗。7岁多的卡玛拉只具备6个月婴儿智力。科学家对“狼孩”基本特征的描述,简洁而清晰。
再请观察现代婴儿的生动表现。当不足周岁的孩子(因人脑发育的个体差异或有需要月份更长足一些或稍短即可,尚在继续观察和探索)正在与母亲亲昵逗乐时,有一个陌生人拿着好吃食物,要引诱他投入陌生人怀抱,孩子迟疑。迟疑之后,他没有选择陌生人的食物,而选择没有食物的母亲,他会显示出跟母亲贴得更紧的状态。当其时,作为研究者应该确认和判断:孩子有“意识”。他有了食欲和情感两种需要,或针对两种模糊概念的判断和选择。
因为此时有三种因素构成了两种矛盾选项。对孩子来说,在妈妈、食物、陌生人三者间只有两种选择。由于面对着“三种因素”而使两种选择互为矛盾。首先,主动投入陌生人怀抱不是孩子的选择,将其排除;剩下“妈妈的怀抱”和“好吃的食物”进入选择范围。可是,选择妈妈的怀抱没有好吃的食物,选择好吃的食物要失去妈妈的怀抱,像高考选择题一样很矛盾也很痛苦,究竟选择什么?
最终,孩子在迟疑之后,他选择了妈妈的怀抱,放弃了好吃的食物。此例中,孩子的意识对大人来说是十分清楚的,是有精确概念区分的。但此时,幼子自己所形成的概念自己并不清楚,尚处在综合知觉基础上有模糊取向的概念萌芽状态。不过,与无意识的心理反应和知觉上的条件反射相比,“有意识”的行为动机确实诞生了!
再进一步分析7岁“狼孩”。其被送往孤儿院从狼群里回到人间生活以后,为什么她会是那样一种动物状态?
笔者研究心理学家的现场记录,认为其中极有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发现她“没有人的情感”。就是说,当狼孩正需要大脑形成情感映像记忆中心,需要刺激情感类生化物质在脑内生长发芽时,她的“狼妈妈”只知道引颈长嚎,卧着不动,最多原地走几圈。
可怜的狼孩姑娘卡玛拉!她没有享受过人性化母亲的亲切抚摸,没有被深深地吻过,更没有看到过“狼妈妈”所展示的丰富的面部情感信息,所看到的只是阴森。狼孩脑内综合知觉生化记忆板块没有造就情感映像积累,相关感官感觉链接情感映像记忆的依赖性更没有。少一个能够使人与动物发生分道扬镳、发生“质变”区别的脑内生化介质记忆中心,也就决定了她的综合知觉积累很难达到高级状态并孕育理性萌芽,决定了她的一生将形同非人动物。
当她被送到孤儿院后,按她进入童年岁段的条件来教她学语言、学文字、学交流……可是,对一个只有食欲映像记忆依赖性的“人”来说,那跟教黑猩猩掌握手势语言识别简单卡通概念一样的难。这狼孩“向别人要东西吃学得很快,很像家庭养的狗”,其余均教学不会。她那初级综合知觉响应条件,仅有单一“食欲”依赖性。
笔者今天猜想,如果当初千方百计为她补充“母爱”,用丰富的人性化情感映像重新刺激狼孩大脑中情感类生化物质信息生长发芽,或许还有救。再一想,可能吗?她错过了脑基础功能的最佳构造期,而且狼孩没有人爱得起来,谁愿意付出如此巨大的情感牺牲,去拥抱、去关爱、去亲吻、去接受一个“狼”一般阴森的女孩呢?而且,当时的心理学家甚至没有人想到过此项补救性实验。此前的科学家们,很难把情感问题与产生意识联系起来,似乎两者毫不相干。
那么,回“娘家”的母狮爱尔莎其幼时脑功能构造结果又如何?在母狮爱尔莎刚出生时,因为有了人类“母亲”的关爱,就一定能形成与智人脑相同的高级综合知觉积累么?也不会。仅有的可能,只是在其单根系初级综合知觉映像记忆中链接一些人性化感觉记忆,沾带某些人性化情感表象。因为母狮被大自然造就的遗传基因,早就决定了与人脑遗传功能平台差距巨大的响应条件,且不会因短短两年的人性化情绪感染力而彻底改变它大脑的先天性生化平台。
大脑的基础性遗传条件是高级综合知觉能否在短期内构造成型的内因。宇宙间,物质初级运动为“狼孩”和“母狮”奠定了不同的遗传基础。一方面,是拥有人脑的基础性遗传构造条件却在脑发育关键期没有外界情感信息刺激条件促成发育(狼孩);一方面是具备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却没有人脑基础性遗传平台相对应(幼狮爱尔沙)。而且乔治夫妇再怎么热爱动物也不会像现代人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给狮子一个深深的吻,与它逗乐不停,为它欢笑为它哭泣,那些发生在人类母与子之间的情感映像均不会献给狮子。
不过,读者们仍然看到了一种奇迹。爱尔莎经过与人类“母亲”共同生活之后,它依然有不同于它同类的杰出的人性化表现。所以,情感信息刺激不论对人还是对动物均有强刺激感染力,它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其他人科、非人科动物脑内的情感类生化物质信息形成记忆积累,促成它们的单根系初级综合知觉拥有超过同类的表现。
此时,再提出一种大胆的实验设计。
实验课题(NO:48)让高级动物直系遗传后代代代与智人相伴,结果会怎样?
如果爱尔莎及其代代相传的直系“子孙们”均有条件与人性化母亲相依相伴,那么,经过几十代、上百代被代代情感信息增进的大脑基础平台的遗传之后,最终,百万年以后,爱尔莎的“第N代”子孙们能不能进化成与人脑相近的先天性脑功能?
(
再反过来询问:某个现代人从小丧失母爱(只包括亲情关怀不包括像狼孩一样彻底脱离人性环境),他就一定完全丧失与人脑相同的基础性响应功能?不会。仅有的可能,是造就冷酷、残暴、缺德的动物性格,但其综合知觉仍然不失高级敏度和发达。
大自然造就的生命物种的先天遗传条件,不会因某一代、某个人后天积累的“逆反”信息刺激发生彻底改变。人类祖先一代传一代奠定的脑遗传基础在未经过连续N代反遗传积累的环境改变之前,人性与人脑基础性响应条件绝不会发生彻底逆转。
即是说:其隔代后人仍然是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