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扎根于利他
喻建国
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他认为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他还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叔本华对动机的阐述我有这样的认识:利己、恶毒、善良是个体道德程度判断的三个要素。善良的人多同情心,恶毒的人少同情心。
同情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同情以移情作用为基础。狭义的同情对象常常是弱者与不幸者;广义的同情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反应,无关乎对象的强弱、贫富等,甚至延伸至动植物等对象。善良者具有比较多的同情心,恶毒者就很少具有同情心。
人的行为动机按照叔本华的论断只有三项:利己、恶毒、同情,而且在每一个人的内涵中,这三项的比例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世界中,存在一直在影响着个体,而且肯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维变了,行为也跟着发生改变。从心态来看,利己大致属于次成熟心态范畴,恶毒大量存在于不成熟心态中,同情(善良)则基本存在于成熟心态中。人们的心态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培育,原来自然操持次成熟心态或不成熟心态的人,可以逐步转变为操持成熟心态的人;原来操持成熟心态的人由于受到不良影响,也会逐渐成为操持次成熟心态或不成熟心态的人。
成熟心态中的利他与利己是针锋相对的,有了利他就很难再保留利己,有了利己也很难实践利他。成熟心态中的利他充满着善良,容不得半点恶毒。同情扎根于利他,个体因为想要利他,所以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或是苦难,就会自然地产生同情心,并且会伸出援手。援手扫荡不幸和苦难,运行利他的个体同时在这样的行为中满心滋生着快乐和幸福。若说其中有利己的成分也不为过,只是这种利己是在为善中利己。
同情和恶毒不可能有半点瓜葛,恶毒者为非作歹,在大量为非中满足自身的恶欲,在巨量作歹中满足自身的毒企。若说可能出现丁点同情,那只能是大量与巨量为非作歹时流出的一丝微不足道的同情。只有扎根于利他的同情才是纯粹的同情,扎根于其他因由上的同情,多少都会带有杂质,有些扎根于恶毒土壤的同情,绝对是凄凉又悲哀的。
真正的同情只能扎根于利他,唯有这样的同情才是真正的同情,闪耀着善良的光辉,带给人间万分滋润。人间总会有不幸和难处,对于处于不幸和难处中的人,善良者流露出纯粹的同情,让处于不幸或难处的人们受到鼓舞,获得振奋,感觉在人间自有温情,从而获得无比的力量,去排除不幸,铲去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