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意义世界:方寸之地能够容纳自然万物吗


  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是著名的心学大师。

  有一天,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山中,朋友指着一棵树问他:“先生说心外无物,像这颗这棵树上的花,在深山之中自开自落,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回答说:“你没有看到这棵树上的花时,你的心和花一样,一团死寂。你看到此花时,你的心和花一样艳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是明代的心学大师,主张“心外无物”,他朋友以山中花设喻来对他的这个思想进行质疑。

  质疑者显然没有了解王阳明的思想,认为人心这么小,怎么能够容纳自然万物。

  对于王阳明的观点,还有人这样反驳他:你没有出生时,也就没有对父母的意识,能不能说你的父母要等你出生后才存在呢?

  这是对王阳明的误解,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他绝不可能认为父母在逻辑上后于我的意识而存在,也不可能认为当我看不见父母时,父母便不便不存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心的理解。质疑者所说的心是血肉之心,方寸之地的物理之心显然不能容纳整个物质世界。王阳明所说的心是意义之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意识,能够反映世界,赋予自然万物以意义。

  在王阳明看来,所谓“花开花落”,着眼的是与人无关的自然世界;花的颜色是不是鲜明,这是对看花人来说的。作为自然存在,花开花落与人心不相干。但花究竟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花对主体来说具有何种意味,

  这与人的意识是有关系的。至于花的颜色如何,是否给予人美的感受,只对于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才有意义。王阳明说:此花不在你心外,似乎更多的是从这个方面说的。

  对于王阳明对两个世界的区分,他学生也常常感到困惑,据《传习录》中记载,他的门人曾经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灵明,便具无了?”对此王阳明作了如下回答:“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如同花开花落,与心有何相关的质疑一样,学生的问难基本上仍以宇宙论为其立场,侧重的是物质世界。

  王阳明所关注的是属于人的意义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义世界,一花一世界,一物一世界。当亲人离开了人世,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他消失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他还存在于我们的意义世界之中,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当我们生命走向终结,属于我们的意义世界才会终结。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一种意向性思维。他所说的心并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一团血肉,而是人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道德意识能力。从生理学上讲,心脏作为方寸之地,自然放不下天地万物,但作为人的思维能力,却可以把握天地万物,赋予天地万物意义,使天地万物从寂寞无知的自然世界变成生动活泼的意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