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万印楼”


  问道“万印楼”

  文/何奇阳

  (何奇阳:研究员,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

  花红柳绿的季节,我和同事小夏伴着和煦的春风,穿越四省一市,来到“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市。

  潍坊生活着我的莫逆之交,故而我对这座城市有浓重的情感,行走在潍坊的大街小巷,我的心潮总是荡起涟漪。

  潍坊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次来潍坊,友人安排我住宿在“十芴园”旁的酒店。无意的安排,却让我有机缘参访“万印楼”,瞻仰金石泰斗陈介祺先生纪念馆,再一次领略潍坊的人杰地灵。

  一访,我一个人悄然来到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获知国宝“毛公鼎”曾秘藏在潍坊50多年,主人就是“金石王“陈介祺先生。

  在纪念馆里,我阅读到鲁迅先生评价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

  我了解到,陈介祺先生一生充满传奇。 他出身世宦望族,自幼随父在京苦读,承父训,绝嬉娱,无妄言,对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均有研究,十九岁就显现才华,“以诗文名都下”。1835年中举人,1845年中进士。咸丰三年因任捐四万两被皇帝恩赏戴花翎,芹加侍讲学上衔。

  其父陈官俊为清道光皇帝的老师,副宰相级官员。本人又被咸丰皇帝封为侍讲学士,故而其在潍坊的老家宅院被称为“陈氏相府”。陈官俊的母亲,即陈介祺的奶奶九十大寿时,道光皇帝亲笔书写了“耆臣寿母”的匾额,又赠了“福”、“寿”二字,并赏赐珍绮寿礼。此等荣耀不是一般的大臣可以得到的,陈家可谓红极一时。更有意思的是,陈介祺先生的曾孙陈秉忱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毛伟人的秘书,“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咸丰四年,他借母亲病故,回乡奔丧的机会,辞官回归故里潍坊,专心致力于古物的收藏与考证。他以“热闹场中良友少,巧机关内祸根蟠”这两句诗,表明了自己安居故乡,从此远离仕途的心境。

     第二天正好我的同学从日照来潍坊探望我。我俩特意再次造访陈介祺先生纪念馆,主要仔细参访“万印楼”。

  离开陈介祺先生纪念馆之前,我站在“十钟山房”正屋中间,久久地向陈介祺先生塑像注目肃立,我诚心地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