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游资源的分类框架之三:边防与战争类旅游资源


                               边境旅游资源的分类框架之三:边防与战争类旅游资源

根据边境特质导向的思路,考虑到国家边界的基本功能,笔者将边境旅游资源划分为五大类型,即:“边界与标志”类边境旅游资源、“边政与外事”类边境旅游资源、“边防与战争”类边境旅游资源、“边贸与物产”类边境旅游资源、“边民与聚落”类边境旅游资源。本文对第三类即边防与战争类旅游资源进行论述。

边界是以固定的线来表示动态的事物的,结果常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当边界的自然条件起不到阻碍作用时,就需要人为的设置军事防御力量,用以阻挡外来干扰,这样的边界地区常会有冲突发生,被称为“历史的伤痕”。围绕着国界的防御,边境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边防与战争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研究、怀旧思古探幽、爱国与国防教育、军事体验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可以满足人们探秘、英雄崇拜、军营情结、国家认同等需求,对历史和军事爱好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些战争和冲突对某一国家或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保存下的战争旧址、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提炼出的内涵精神也随之成为对大众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位于麻栗坡县境内的老山主峰、猫耳洞、烽火台、老山精神和后来辟建的纪念馆、将军林、老山干部学院等。

在历史上,受独特的区位条件影响,云南境内的中缅、中越边境地区都曾发生过战争或冲突,涉及法国、英国、日本、美国、越南、缅甸等国家,1583年发生在施甸一带的抗缅平叛战争、1875发生在盈江县境内的马嘉理事件、1911年发生在泸水县境内的片马事件、1934发生在沧源县境内的班洪事件、1942年开始于隆阳区的滇西抗战等。其中,以麻栗坡、金平、腾冲、泸水等县(市)最具代表性。红河州金平县地处中越边境,从20世纪50年代援越抗法支持奠边府战役、60年代援越抗美到70年代后期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留下了以金平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十里村大山自卫还击阵地、营盘山抗日工事遗址、“华国岗哨”石刻、白石岩抗日遗址、平寇营抗战遗址与抗日守士官兵病故墓葬群为代表的战争遗址遗迹。泸水市则见证了片马抗英胜利、栗柴坝渡口惨案、驼峰航线坠机、远征军回国等事件,留下了灰坡——小横沟争夺战遗址、片马风雪丫口战场遗址、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驼峰航线纪念馆、中航C-53号运输机坠机旧址等边防与战争类旅游资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战争遗址、纪念场所和相关活动为新时期进行和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此相关的一些历史遗迹,如施甸县清平洞、隆阳区立煌营、腾冲市下绮罗李珍国故居、瑞丽市弄岛飞机场旧址、河口起义纪念馆,也可以列为该类旅游资源。

在和平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新时期,部分过去神秘的军事禁区开始创新理念,建设国防教育基地,打造边防文化的载体,在确保军事秘密不泄露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发挥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和军事文化体验功能。位于河口县城郊的四连山曾19世纪中法战争中黑旗军的大本营、20世纪边境战争的重要战场,现在是“红河前哨钢二连”驻守地,留存着大量战场遗址遗迹,传扬着许多荡气回肠的爱国故事,是一处生动的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国防教育课堂。2012年,四连山启动了“云南边防八千里文化长廊”项目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建设了四连山历史陈列馆、双拥亭、长城围墙、烽火台(观景台)、古炮台等主体工程,明确各片区的保密等级,划定参观路线和拍照区域,打造红河千里边防线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可接待上万名参观者。(来源:李庆雷,杨培韬,娄阳.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框架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