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境旅游资源概念的再思考
边境旅游资源是围绕两国或多国边界的防守与交流形成的物象和人事中可用于旅游开发、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的部分。边境旅游资源的分类应凸显“边界”、“边境”、“边地”特质,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主要类型涉及边界与标志、边政与外事、边防与战争、边贸与物产、边民与聚落。这一结论具有如下三点启示。第一,边境旅游资源未必分布在边境线近距离范围内。由于边界的变动、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区域性中心城镇的搬迁,有些具有典型边境特质的物象与人事位于距离边境线较远的地方。例如蒙自海关旧址位于蒙自市南湖畔,距离河口口岸约155公里;中缅两国总理会晤碑位于景洪市热带花卉园内,距离磨憨口岸约180公里。第二,边境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国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边境旅游资源带有较强的人文性。在五大类型边境旅游资源中,“边政与外事”、“边防与战争”、“边贸与物产”、“边民与聚落”及“边界与标志”中的“标志”属于人文景观。即使是界山、界河(江)、界湖、界岛、界岛、界洞等表面看似属于自然景观的边境旅游资源,其“边境”特质仍是国界划定这一人文活动赋予的。第三,边境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可拓空间。根据边境旅游资源的人文主导属性和旅游项目无限化理论,在边界标志设立、聚落规划、贸易发展、外事活动中注意观光旅游与文化体验功能,就可以形成新的边境旅游资源,如瑞丽市的“天涯地角”暨320国道终点石碑、景洪市接待泰国诗琳通公主下榻的“公主楼”、泸水县片马镇的驼峰航线纪念馆。
此外,特质导向是专项旅游资源(如养生旅游资源)研究普遍适用的原则,如乡村旅游资源以“三农”(农业、农民、农村)为核心判定因素。特质导向的旅游资源分类思想对新时期日益涌现的旅游资源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在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新业态、新产品的的开发通常以新兴专项旅游资源为基础,如养生旅游依托养生旅游资源、研学旅行依托研学旅游资源,这类旅游资源的分类就应坚持特质导向原则。
当然,这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边境旅游资源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在边境旅游开发实践中,旅游线路设计与产品开发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些边境旅游资源,而是遵循旅游体验最大化原则,将边境地区具有一定特色和等级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如怒江州中缅边境旅游线路可能从六库出发,经登埂温泉(澡堂会址)、滴水河阴阳瀑布、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姚家坪管理站、风雪丫口到片马参观抗英胜利纪念馆、茶山人村寨、国门和界碑,其中登埂温泉、滴水河阴阳瀑布就不属于文中界定的边境旅游资源。诚然,本文中提出的“五边”分类框架只是对边境旅游资源类型研究的一种尝试,五大类型可能尚未涵盖边境旅游资源的所有外延,对每种类型的分析仍有不够全面和深入的地方,期待业界方家批评指正和后来者补充完善。(来源:李庆雷,杨培韬,娄阳.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框架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