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介绍(一)
胡占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生态经济学的国家,1984年2月许涤新任首届理事长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在北京创建。1987年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生态经济》期刊正式创立,是世界第一本生态经济期刊。1987年9月许涤新先生的《生态经济学》正式出版,标志着我国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建立。2008年5月浙江大学沈满洪教授主编的《生态经济学》第一版出版发行,沈满洪的《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关系、生态经济利益、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生态经济需求理论、生态经济生产理论(供给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作者在该书中以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经济消费、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经济制度五个基本范畴为框架,构建了系统篇、产业篇、消费篇、价值篇和制度篇,内在逻辑紧密。作者引用经济学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让本书更具经济学科色彩。该书在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总结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产业链规律、生态需求递增规律和生态价值增值规律使生态经济学研究从个别的理论层面上升到一般规律层面。新理论成果:生态足迹核算理论、生态保护补偿理论、三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相互增值理论、生态制度创新理论等。
第一章 引论 基于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生态经济人假设。世界各国正经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的转型,从白色经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十五”规划之前生态环境保护为软约束,从“十一五”规划开始,生态规划被作为基础性和约束性指标,开始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转变,经历了从生态环境保护向生态建设再到生态国家建设的质的飞跃;中国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追求绿色GDP成为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目标和政绩观。在生态经济这篇文章上要学会小题大做和深耕细作。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学科理论的发展,生态作为自然资源随着人类活动的逆生态化活动生态资源成为稀缺资源,生态资源作为自然资源已经突破马克思对自然生态不是商品属性的限制因为稀缺成为可以明确为产权归属和资源配置的商品属性。生态经济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资源包含生态资源存量、生态资源平衡、生态资源环境容量等。
边际分析法、静态动态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法分析法、模型分析法(文字、数理、几何模型)。
生态经济人假设针对的主体
政府: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当是生态福利最大化,向社会提供公共生态福利、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和生态资源基于市场、产权基础上的资源配置;
非营利环保生态组织:追求的目标是社会生态福利最大化并在市场失灵、政府有效管理失灵时更显作用发挥。
消费者: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消费,在市场经济和生态资源稀缺环境下向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提供者支付费用。
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者: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等公共生态福利增值公共资源价值、提供个性化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等生态福利并收取费用。
生态经济系统:一定时空范围内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有机体以及它们生活周围依存的水、空气、土壤等无生命环境,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有机特定时空组合系统。
生态经济产业: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基础上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等)、生态+第二产业、生态+第三产业(生态旅游)以及生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生态小镇、生态休闲庄园等),旅游+生态产业、互联网+生态产业以及生态+、旅游+、互联网+彼此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成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与消费。
生态经济消费:绿色、自然、和谐、健康是生态消费的显著特征,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收益—生态经济成本
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收益除以生态经济成本
生态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