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理财投资规模膨胀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成为空话


      股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保证资金投入实体项目而不是停留于金融体系之间空转套利,如果上市公司大量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大玩资金空转游戏,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从何谈起,资金脱虚向实又从何谈起。

     中国上市公司由于审核制度的原因,一些原本并不缺少资金的公司也成功登陆股市,上市以后,利用资本市场定增、可转债、配股、发债等便利,又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还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地位,从银行获得更多的便宜贷款,因此许多上市公司账户上就有了很多的闲钱,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就各展神通,半仙过海的投资理财,为业绩提高添砖加瓦。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主要方式,中证报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8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今年以来,共有1088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的778家同比增长40%;理财规模达1.0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182.97亿元同比增长47%;累计认购金额百亿以上的公司达7家,去年仅为4家。
     其次是购买信托产品,华夏时报有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规模仅为100多亿元,截至目前,今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已经超过156亿元,大大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从购买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16年全年有27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2017年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已经达到45家,远超去年全年水平,一位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则告诉华夏财富君:“信托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优势很大,首先信托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基本都在7%-8%,明显高于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等委托理财的主要投资品种。另外据我所知,有些机构愿意作出保本承诺。
   三是认购私募基金,中国基金宝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约3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认购私募基金的公告。
  上市公司的钱从何而来,一个是首发募集,一个是再融资,另一个就是发债,不管何种渠道何种方式获得资金,都应该投入到具体项目中去,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通过项目的产出实现盈利,带来公司的远景发展,才能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也才能体现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初衷,如果公司获得大量廉价资金,不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而是看中市场资金利率较高,用于投资理财,玩的是钱生钱的小把戏,而不是注重公司主业的发展,回报投资者从何谈起,如果仅仅用于投资理财,投资者自己也可以,何必多此一举交给上市公司呢?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又从何说起。
  造成上市公司大量资金闲余控制,在于上市环节就存在一些些问题,很多公司账面上并不缺钱,账户现金完全可以覆盖募投项目不说,还有大量资金用于投资理财,甚至突击分红减少账面现金,负债率也远低于同行业水平,其次是再融资审核条件过度宽松,定增融资作为低门槛的再融资几乎有求必应,目前的可转债亦是如此,既然再融资首发融资很容易找到钱,加上上市公司社会公德的缺失,认为资本市场的钱是不圈白不圈,所以逮住机会就是融资,而且胃口越来越大。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投资理财规模的过度扩张,需要堵住上市公司来钱容易的漏洞,首先就是从源头开始,对于那些本身不缺钱的公司坚决阻挡在资本市场大门之外,有的公司本身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还要募投扩建,一旦上市,由于募投资金监管难以到位,就会更改甚至取消募投项目,腾出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接着就会动用自有资金理财,其次是账面现金充足,负债率很低,自有资金完全可以覆盖募投项目,这些公司本身就没有上市募集资金的必要,一旦获得资金就会把自有资金理财。
   其次加大再融资审核力度,对于配套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应该从严审核,中国上市公司对资金的渴望强度是无以复加的,在他们看来,能在资本市场找到钱就是自己的本事,新的再融资新规规定,除金融类企业外,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持有金额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笔者认为这还不够,需要规定负债率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一律不能再融资。
 三是推动上市公司的诚信建设和对募投资金的事后管理,上市公司拿了投资者的钱,应该选择有效益、市场有需求,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进行投资,目前资本市场在推进诚信建设,上市公司拿了投资者的钱,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管好用好投资者的钱,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对于屡次更改募投项目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必须实施一票否决制。
 另外对于上市公司更改募投项目,要实施倒追机制,对当初的招股书进行必要的核查,看看是不是虚构项目,骗取募投资金,如果发现存在不虚假成分,应该处罚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形成一个震慑效应,防止不当的圈钱融资行为。
   我们选择投资上市公司,不是看中一家公司利用资金做一个金融资产的交易,毕竟这是副业而不是主业,也是一种吃老本的行为,也是难以维系的,我们看中的是上市公司主业的增长,看中其募投项目投资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营业务增长的可持续性,这才是公司内生性发展的动力,这才是上市公司的立身之本。
     上市公司热衷理财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成为一句空话。监管应该及时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