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最早的原始梯田产生于春秋战国,唐宋时已具规模,至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只是古时梯田多为土埂“近水田”,相当一部分系“雷公田”、“望天丘”,塘坝、堰渠等水利设施不配套,遇到天灾人祸梯田容易被废弃或重新退为坡地。到了清代、民国,移民和本土农民恢复重建了大量土坎梯田。新中国,又掀起了一次次修石坎梯田高潮,并逐步做到了水利设施配套。可以说,汉阴梯田是历代山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是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是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它呈现出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所蕴含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在现代工业文明进程日益加快和信息时代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汉阴梯田理应得到珍惜和保护,理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从很多凤堰古梯田的报道和旅游简介中,给人一个印象:清乾隆前的漫长历史中,凤江堰坪没有梯田,梯田皆是清代移民新修。这对吗?农业史告诉我们,水稻在万年前诞生于中国,水稻从野生驯化成家生后,就出现了水稻栽培载体梯田。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便有了原始梯田的文字记载,至唐宋时梯田已具规模。应该说,汉阴亦不例外。稻米,自古就是汉阴人的主食之一,南北二山无梯田的话,所吃大米从何来?据南山双坪镇磨坝村清代墓碑文记载,当地早有古梯田,有人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前就购置过梯田。双乳镇月河之南的南窑村,西北大堰沟东岸的2万余平方米梯田,也被当地人证实古已有之。《安康地区志》和《汉阴县志》记载,到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汉阴先后修筑引水大堰包括漩涡堰坪堰、大涨堰共18条,其中堰坪堰从茨沟引水,灌溉堰坪水田200亩,大涨堰从大涨河引水,灌溉吴家坝、魏家庄水田330亩。此三处水田,无疑皆系梯田。只是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洗劫,汉阴人口骤减,山区绝大部分田地荒芜,梯田也变成了荒坡地,直到康熙之后大量湖广移民的来到,梯田才得以复垦。堰坪凤江梯田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恢复重建,并吸收了南方人建沟渠、引水灌田的经验,提高了梯田档次规格的。我们的介绍讲述,应纵览历史,尊重历史,客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