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新发审委审核3家首发上会的企业有2家过会,发审通过率超过了60%。而就在日前,6家首发上会的企业有5家被否,仅仅只有16.67%的通过率。仅仅相隔几天的时间,发审通过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就最新发审通过率的数据来看,似乎表现出了较大程度的回暖。
对此,有市场观点认为IPO审核通过率迎来了拐点。笔者并不认同。
新发审委自10月17日正式履职以来,截至10月31日,新发审委一共审核了25家企业的IPO申请,这当中,有6家被否决,3家暂缓表决,16家获得通过,通过率只有64%。从2016年前三季度高达93.21%的审核通过率降低到当下的64%,不可谓之不惊人。
这一次,多数来自证监系统的新发审委委员的从严审核,不乏亮点。
首先,表现为IPO审核从严,通过率骤然降低。10月31日6家首发上会的企业有5家被否,通过率只有16.67%,实为非常罕见的现象。
其次,新发审委不再“唯利润论”。此前,在进行IPO审核之时,有一个3000万元净利润的隐性门槛,上会企业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往往会不予以通过,但是,新发审委让这一隐性门槛不再成为一些净利润低的企业“过不去的槛”----不仅年实现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有成功过会的,而且还有年实现净利润高达1.7亿元甚至超过4亿元却没有过会的,鲜活的案例历历在目。
最后,新发审委的关注重点有所变化。之前,发审委往往会重点关注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信息披露以及内控制度等方面,而往往会忽视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以及项目的前景,而新发审委在对以往重点关注的对象予以关注的同时,对之前被忽视方面也予以重点关注,不仅如此,还新增了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这一重点关注对象。关于这一点,发审委10月份在对企业过会审核的过程中,有近40%的IPO企业被问及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等方面的问题。发审委此举,对于那些带着以圈钱为初衷的发行人而言,是一记重锤。
就新发审委的工作而言,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在10月份审核的25家企业当中,有3家暂缓表决。这些暂缓表决的企业,是存在着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或者是没有履行好信息披露义务的,本应该一票以否之。唯有如此,在提升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对那些企图趁浑水摸鱼的发行人带来一种威慑,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从发审委从严监管的姿态和表现来看,不管是日前的6家企业首发5家被否,还是最新数据显示的3家首发2家过会,都不意味着IPO审核通过率发生实质性的拐点。在新时期,发审委把关趋严,IPO审核通过率持续偏低,将会成为新常态持续下去。
作者:李勇(系直融宝研究员兼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