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发展水游经济的实践(下)


                                          西双版纳发展水游经济的实践(下)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风光、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边地文化而闻名于世,是我国的热点旅游地区之一。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旅游需求变化和产品创新的驱动下,西双版纳在发展水游经济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特色水游经济发展之路。

(五)依托水体研发旅游商品

水是构成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本元素,也是常见的劳动对象之一。傣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大量与水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些兼具生态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已经转化为旅游商品,如竹编鱼篓、陶制水罐等。有些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这些器物除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外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相应地,这些器物的制作过程就成为展示当地文化的过程,也成为游客进行参与、学习、创意的环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慢轮制陶技艺就在傣族园、勐景来等民族文化型旅游地得到充分利用,成为体验式旅游购物的代表。除此以外,还有酸鱼等与水相关的旅游商品。

(六)依托水体开发娱乐项目

依托傣族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西双版纳推出了大量水体娱乐项目,第一类是最受欢迎的泼水狂欢。傣族园每天举行的泼水狂欢活动已成为到西双版纳游客必须体验的经典项目,澜沧江漂流项目则另辟蹊径推出了江中泼水节。除了泼水狂欢,赛龙舟是一项脱胎于集体性体育竞技的比赛项目。打洛边境公园还曾开发水上娱乐城及空中飞人(溜索)、江岸沙滩排球等娱乐活动。第二类是以水文化为主题、将文化展演与休闲娱乐有机融合的旅游演艺节目,因地方性、艺术性、参与性而受到市场青睐,如《多哥水》《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水舞源》等。第三类是滨江夜间休闲场所,以傣江南酒吧街、告庄西双景滨江酒吧为代表。随着傣乡水城建设的推进,景洪市区将会出现更多的滨江休闲场所。第四类是以万达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依托现代器械的新兴亲水娱乐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渔人码头享受水上过山车的惊险刺激,在水公园可以在巨型花朵间划水、乘坐超大浮萍漂流,感受丛林水世界。

(七)依托水体发展康体养生

是旅游活动的新要素之一,康体运动、修身养性、异地养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西双版纳开发了以嘎洒喃呢热带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养生旅游场所,推出了傣药浴、盐浴、泰式按摩等项目,还打造了勐海曼尾、勐腊南尼等一批温泉旅游特色村。依托南腊河水体,勐腊县建设了以户外运动和休闲野趣为主要特色的野趣漂流度假区,设有垂钓、游泳、高空滑道、秘境漂流等休闲运动项目。依托打洛江,打洛边境公园推出了江心岛日光浴、游泳等康体项目。利用曼兴湖的湖光山色,勐海县规划建设了集温泉SPA、产权酒店、度假公寓于一体,具有旅居度假和养生养老旅游功能的勐巴拉旅游小镇。在修身养性方面,西双版纳不仅有曼听御花园依托放生湖和总佛寺推出的放河灯、放生祈福活动,更有佛教信徒发现勐邦水库后规划建设的法住禅林禅修中心。

(八)依托水体策划节庆活动

除了闻名遐迩的泼水节,西双版纳依托水体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还有勐海县勐遮镇的渔乐节泥浆节。如果说泼水节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那么渔乐节泥浆节则是新时期节庆活动的创新。勐遮镇政府依托稻田养鱼这一传统生态农作方式,在哈尼族嘎汤帕节期间举办了渔乐节。在观看传统的祭鱼仪式后,当地村民和各地游客使用传统捉鱼工具在稻田里比赛抓生态鱼,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泥浆节是回乡创业青年在养殖泥鳅的基础上策划的活动,除了徒手抓泥鳅、泥浆大战之外,还使用山上的野菜作为香料来烤泥鳅,研发了特色泥鳅宴。值得一提的是,抓泥鳅活动还帮助业主完成了养殖过程中清理池塘的任务,实现了口碑营销的目标,可一石三鸟。(来源:李庆雷,罗纯. 水游经济发展的西双版纳实践及其启示.中国旅游报,2017-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