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智者:巴国的绝唱 千古的悲歌


  远古的智者:巴国的绝唱  千古的悲歌

一、巴国的源流演变

1、巴国的形成时期:商周之际。



廪君的雕塑像。蔡律摄

《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川东地区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称“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纪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重庆巫山土城坡出土的凤鸟一对。蔡律摄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着传统服饰的巴人(资料图)(2张) 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宋代史学家罗泌《路史·后记》卷一记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战国青铜鸟型尊。蔡律摄

据考古发掘,巴国地区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重庆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巴人建立巴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巴国极盛时疆域。蔡律摄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即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巴国商周时期据《辞源》:“巴国,古国名,位于今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地方”。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
 

  秦代巴郡十二县。蔡律摄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

 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该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蔡律摄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巴人,古巴族人的简称,巴人是古羌的一支,和蜀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巴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巴人主要分布在今重庆、川东一带。传说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后迁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以廪(音lǐn)君为首领,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郑五姓。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



牧野之战要图。蔡律摄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对重庆和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



楚、巴、蜀、秦等关系图。来源:互联网

鼎盛时期疆域“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今重庆全境、湖北恩施、川东北部分地区。

在此期间,巴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青铜器钟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征鲜明突出。巴国文字和符号广泛流行,都城已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多种产业的生长点,具有组织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功能。

  4、巴国的灭亡时期:公元前316年。



秦灭巴国示意图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国在江州(巴县西)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战国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说:“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巴国内乱(公元前377年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巴蔓子将军雕像。蔡律摄

据传许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鱼邑(重庆奉节、重庆巫溪)、巫邑(今重庆巫山),正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这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故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这些地方不致丢失于楚,足见其忠于巴国热爱巴国之心。

 《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重庆江北区),或治垫江(合川),或治平都(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



巴人民居。蔡律摄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并设郡,末代王都在四川阆中,从此巴国纳入华夏文化圈。

自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至清朝初年,重庆和四川史上曾有五次移民迁入。由于战争、瘟疫和天灾等原因,历史上曾出现过饥荒无人、尸横遍野、群虎白日出游、賨人几乎灭绝的惨景。为填补战争死亡、瘟疫死亡、天灾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初曾五次移民入川。这五次移民迁入,既促进了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同时又加快了重庆和四川的开发步伐。

 二、巴文化源远流长



剑的图解。蔡律摄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巴人善战,早已闻名,远在殷商时,商王就曾多次与巴人交战,周武王姬发也用巴人组成3000人的前锋——“虎贲”军,牧野一战,使纣王全军覆灭。巴人不但勇锐,而且“兼长干戈弓矢”等各种武器,打起仗来又歌又舞,被敌人视为“神兵”。巴人这种尚武精神一直保持到汉晋,东汉用之破羌人,蜀汉诸葛亮用之为连弩士。刘邦不但喜欢这支军队,对他们特有的战歌战舞也十分喜爱。《华阳国志·巴志》说:“阆中有渝水(嘉陵江古称), 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锐气喜舞。(汉高)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晋书·乐志》也说:“高祖乐其(指巴人)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曹操令王粲改创其辞,名昭舞,晋、宋又改为文舞、武舞。杜佑说,巴人从周以来的武舞,即干戚舞、巴渝舞、牟弩舞,后演变成文、武舞。



编钟  蔡律摄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信奉占卜,崇尚巫教,民风古朴自然,情感表达直白,具有豪放、率直的文化性格,这似从遗物的纹饰变化与特色上可见一斑。相比较而言,巴文化中比较雅致的文化成份少,更多的是自发的、自然的、民族的或可称为世俗的文化成份较浓厚。

巴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国都初夷城(今湖北恩施),后迁丹山(今四川叙永)。商朝至西周时期巴国都城在巫山。春秋时期巴、楚战争频繁,巴多败,都城被迫多次向西迁移。

巴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重庆地区及四川地区,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巴国人种和古蜀国相近,国都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巴渝神鸟。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根据考古发掘,巴文化代表还包含巴人诗作、巴国符号文字和青铜文化等内容。由于秦朝大规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

巴文化的主要代表 :



巴渝舞。蔡律摄

 1、巴渝舞。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由此可见巴渝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也成为接待各国使节贵宾的乐舞,还成为王朝祭祀乐舞,天子丧礼乐舞。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三国曹魏时巴渝舞更名为“昭武舞”,西晋时将“昭武舞”易名为“宣武舞”。唐时,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巴渝舞便从宫廷乐舞中消失了。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清。

2、巴乡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今奉节)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以致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以此为质。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4、巴人神话。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三、把巴文化发扬光大



神女峰为巫山十二峰之一,又名望霞峰、美人峰,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

9年前,我与重庆石头记国际连锁机构总经理胡炯先生,任建刚先生探讨、谋划巴文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下里巴人》,胡炯,历经13年构思,多次实地考察观看《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游法国卢浮宫,看红磨坊,听维也纳音乐会,拜师巴文化史学家,十年磨一剑,完成一部69页的《下里巴人》音乐舞蹈史诗剧本。音乐歌舞史诗共分序幕及内容五章共六个部份组成。第一章:序幕、第二章:巫部乐园(巫戏)、第三章:巴国战舞(巴渝舞)、第四章:龙腾虎跃(龙虎舞)、第五章:三峡船歌(川江号子)、第六章:金雨祈福(打铁花)。
 


巴人服饰。蔡律摄于重庆巴人博物馆。

巴文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呈现给世人,巴人后裔努力把巴文化发扬光大的拳拳赤子之心令人赞赏!如谋划的序幕部分,通过电影投影和生动精炼的画外音的方式展现壮丽三峡、乌江画廊、天坑地缝、芙蓉洞、雪玉洞、现代都市、渝中半岛夜景等我市特色景观;展现巫山龙骨坡东亚最早人类牙齿化石(201至204万年)、奉节兴隆洞人类最早的艺术品剑齿象牙刻(14万年)、“铜梁文化”(2.1万年)、奉节鱼腹浦(8千年)、丰都玉溪和玉溪坪遗址(7千年至4.6千年)、忠县哨棚嘴文化(4.6千年至夏代初期)、巫山大溪文化(6千年至5千年)等人类人文遗迹;展现从古至今,巴渝大地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有著名的大足石刻佛教文化、丰都鬼城的鬼文化、享誉中外的火锅餐饮文化、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抗战文化、红岩革命文化等;展现古代巴蔓子、寡妇清、秦良玉等,近代邹容、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等巴渝大地英雄人物;展现摆手舞、镰枪舞、川江号子、铜梁火龙、川剧变脸等文艺遗存;通过以上电影艺术手段浓缩地向人们展示巴渝大地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和人文。



铜矛  蔡律摄

 巴国城再现巴国神韵的一个窗口。九龙坡区政府及龙力地产斥资4亿元,联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态、旅游、商务、休闲于一体的重庆市文化观光胜地——巴国城,以重庆本土文化巴文化为魂,从建筑、雕塑、地刻、博物馆、研究协会、歌剧院等方面全面展现巴国历史文化,配有巴人博物馆、巴国歌剧院、巴国名人历史长廊等展示中心,巴国城占地350亩,拥有230亩免费生态公园,12万方仿古建筑群,15000平米的巴国文化广场是重庆唯一纯商业大型宫廷建筑的生态旅游古城,是巴文化教育基地,研究基地,传播基地。



巴人印章。蔡律摄

 重庆巴人博物馆位于九龙坡区巴国城中心,经重庆市文化局(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国内唯一专门展示巴人、巴国、巴文化的中型博物馆,2004年11月动工兴建,2007年4月全面竣工并向社会开放。

 重庆巴人博物馆建筑面积2958.06平方米,其建筑外形为仿古城楼,主要展示巴人生息敷衍的生活历史。陈列布展以考古发掘为依据,以科学真实为原则,以生动通俗为目标,集历史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为一体。布展内容以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出土的巴人墓葬发掘的文物和近年来三峡巴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为重点,主要有巴人船棺、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杂类等文物共计藏品1000余件,并充分利用直观场景、雕塑、图片和文字说明,为观众了解、感受、体验巴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场所。



重庆巴人博物馆。蔡律摄

 重庆巴人博物馆布展共分七个展区。第一展区为远古的传说与巴人的起源。通过远古巴人疆域图、巴人文化柱、巴人船棺考古发掘等,反映巴人的基本情况。第二展区为神秘的信仰与崇拜。通过“巴蜀图语”、“原始巴文”和巴人乐器,反映巴人的文化、信仰和崇拜。第三、四展区为巴人的经济活动。通过陶器、兵器、农具和巴人冶炼、制陶、制盐的复原场景和图片,反映巴人的经济生活。第五展区为巴国的灭亡。通过巴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巴蔓子将军塑像等,反映巴人历史的发展。第六展区为巴人与土家族。通过巴人后裔(土家族)民居、服饰、咂酒、婚庆、舞蹈、傩戏表演等,反映巴人的演变。第七展区为感受体验区。通过现场制陶、喝巴人咂酒、看表演、射弓弩等活动,观众可以亲身体验巴人生活。



巫是远古的智者。蔡律摄

 巴文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虽然没有搬上舞台,重庆巴人博物馆内容还有待充实、发掘、提升,但重庆人把巴文化发扬光大的努力、举措值得点赞,值得全社会的关注,因为那是中华民族一段慷慨悲歌,一段难以抹去的史诗,一段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民族魂!  巴文化是我国最早、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其文化精髓是忠、勇、信、义,寻找保护、开发“巴文化”的“密码”,科学的保护好、利用好遗留下来的巴文化信息、符号、典籍、遗存,是社会各界重视的问题。

蔡律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