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取得关怀、帮助和慰藉的对等需要,尤其是在生病、无助、饥寒、沮丧的时候。同时,展示关怀、表达关怀是生命和做人的一个重要部分,通常表现为给予帮扶、表示同情、抚慰心灵、疗治创伤、助人为乐。表达关怀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给予者和接受者同时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接受者越快乐,给予者也就越快乐。在欧美国家,教堂和宗教似乎能给人以最重要且多种多样的精神慰藉。芭比娃娃则是在家庭规模缩小后,让儿童学习做兄弟姐妹、学会关怀他人的一种玩具。除了芭比娃娃、电子宠物、红十字会、作为食物来源的动物之外,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城市居民不断地扩展在新领域中表达关怀的需要。由此推断,关怀市场上发生巨大增长指日可待。
与其他五大市场不同,“关怀”属于利他主义情感和亲社会行为,其终极目标是增加个人或多人的福祉,当然也不排除这一行为带来的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利他主义往往指称人类的善举,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甚至可能还要排除有“作好事”的想法;亲社会行为则包括助人或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根据唐纳德·坎贝尔(Donald Thomas Cambell)的社会进化论,人类社会逐渐地、有选择地进化了为人类造福的能力、信念和技术,社会责任、互惠互利、社会公平变成社会法律或规范的一部分,为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一种文化基础。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论述未来社会发展道路时指出,我们应当重塑一种新的“用心”意识,以便为未来幸福找到更加可靠的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对“他人”的用心,即“以行动展示自己的同情心及合作愿望”。除了物质上的帮助,最重要的关怀表现在精神和心灵上,即通常所说的“关爱”和“关心”。在旅游领域,国际社会旅游组织则将“降低社会排斥、促进社会公平、参与者共享发展成果、促进非资源消耗型发展、帮助落后地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使命,扶贫旅游、公益旅游、善行旅游以及残障人士旅游可以说是关怀涉旅相关利益主体中弱势群体的表现。在旅游产品设计中,人文关怀应该被作为基本理念、置于重要地位。(来源:李庆雷.董培海.梦想社会的旅游需求、产品开发与企业生存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