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就一些社会产品生产而言,根据萨缪尔森描述的经济运行最佳效率原则,当一定的社会资源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优化配置时,如果仅仅以经济效益或产出最大化的标准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扭曲,一方面使符合维持居民正常生存所必需的产业如农业等由于经济效率较低,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最终使国民生存面临危机;另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向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偏移,在国民收入分配相对不公的条件下,会使社会资源满足于少数人的需要,甚至满足于外国人的需要,从而使社会生产很难达到预期的生产目的。理论上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资源的稀缺性,并不仅体现在资源在实现更多经济效益上所呈现出的稀缺性,而要表现在资源能够满足人类基本生存以及与改善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面所体现出的稀缺性。就此而言,市场对于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应优先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需要,而不能根据所谓的效益优先原则,将效益等同于效率,将资源优先配置到经济效益较好而与本国居民生活、生产无关的项目上去。就此而言,萨缪尔森关于效率的论述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因为,根据其所说的效率理论,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物质财富满足与精神财富满足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率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率、环境污染率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效率不应该是单指产出的最大化效率,而是指经济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所处的运行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显然单纯地依靠市场竞争是无法实现的,而必须由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宏观调控政策才能实现。
传统效率理论存在的诸多误区(之四)
comment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