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煮蛙式延退方案,可行吗?


 温水煮蛙式延退方案,可行吗?

 

   延迟退休政策似乎越来越近。72527日,人社部官网罕见的连续3天转载了12篇文章,文章主题均聚焦延迟退休。上述文章中,多位权威专家论证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认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正确选择”,提出了“先女后男”“兼顾特殊”的政策建议,并强调“延迟退休对青年就业影响有限”。

日前,与一个知名人口学家谈论延迟退休问题,他提到以下认识。

其一,某些学者或官员称:延退不会与青年就业争岗位。那纯粹是瞎话,60岁以上的自然不会和22岁的直接争岗位,但那一定是一级一级传递的“争岗位”,连这点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么?还是掩耳盗铃?

   其二,60岁以上的就业者,一定是工资最高的,无论各国皆如此,但工作能力一定不是最高的。所以,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不合理的,对全社会有什么好处?

   其三,即使失业,一个老龄者与一个年青者,哪一个失业的社会危害更大?

   其四,通过延迟退休来增加养老金,或许会有一些效果,但其成本过大,所以大大抵消了增加养老金的效果。也就是说,延迟退休动静会很大,但养老金短缺问题的解决效果却可能并不明显。

   本博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延迟退休,看来是势在必行了。而且必定是“温水煮青蛙”式地将男女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无论何种方案,实质上都是把延迟退休的主要责任强行“塞”给用人单位和职工,无论他们是否依然适合工作岗位。

本博依然主张:延迟退休,是不得已的措施,政策部门决不要拿“过早退休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之类的说辞来说事延迟退休,绝莫在以下三个方面引发新的矛盾。

其一,不可让高劳动强度、中低收入的群体延迟退休。否则,会有让底层民众首先承受改革成本的意味。也会惹底层群体众怒的。其二,不可让低劳动强度、中高收入的群体延迟退休。否则,会有让中高收入群体借机延长获取高收入的意味。也会惹底层群体众怒的。其三,不可因延迟退休,而导致就业岗位的占用而引发更大就业的压力。

笔者认为,简单地“延迟退休年龄”,上述三方面的矛盾都必然爆发可以说,“多收5-10年,少发5-10年”最不厚道的思路。

笔者主张,与其“延迟退休年龄”,还不如在发放“最低养老金”的基础上“延后领取养老金”即,“最低养老金”以高劳动强度、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为基准确定,按现行退休年龄退休后,N年内任何人都只领取最低养老金,延时N年后正常领取养老金。这一方式对各方面的影响分别是:

其一,高劳动强度、中低收入群体,正常退休,养老金基本不受影响。如果他们还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不难再找到相应的就业岗位。

其二,低劳动强度、中高收入群体,是承受改革成本能力最大的群体。延时领取阶段,基本生活无忧。其中,技术能力强且“物有所值”的成员,如果有继续就业的意愿,很容易再找到相应的就业岗位。对其生活影响也不大。(从合理性而言,这部分群体的预期寿命要高于全社会预期寿命,即使延时领取,他们从统筹部门领取的养老金总额可能并不比其他群体少)。

其三,退休年龄未发生改变,所以,不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占用问题。

笔者还认为,从宏观经济角度而言,延退即意味着要额外增加5565岁劳动人口的就业岗位,也就意味着要大幅扩张经济规模。这在经济规模已经如此庞大的基础上,是何其难以达成之任务!!相对而言,在发放“最低养老金”的基础上“延后领取养老金”方案,不必额外扩张经济规模,且有利于降低中高收入层的储蓄率,而提高其消费率

对于社保的“庞局”,也没有额外的延后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