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诠释成都休闲文化
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闻名海内外,游客到成都,一般首选这两个地方。特别是武侯祠诸葛亮殿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至今如暮鼓晨钟,启迪后人,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
其实,锦里就在武侯祠旁边,初到武侯祠,对锦里门牌望了一眼匆匆走过,忽略了“成都版清明上河图”,我的步履与当时的眼界有关,现在则与工作内容相关。今年我已7次赴成都,有朋友建议,你不是在研究、参与打造旅游业态吗?最好去看看锦里。
北京南锣鼓巷只不过是一条胡同,全长787米,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日均接待游客量达2万人次,端午节小长假期间竟达到了10万人次,数量直逼故宫,为何?北京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散发古韵的建筑群落、张扬活力的艺术园区、承载记忆的博物馆所、凝聚智慧的民间技艺。明清以来,南锣鼓巷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它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
其实,撇开文化内涵不论,我感觉锦里的布局设计,比南锣鼓巷更大气、漂亮。廊坊、天井、花园,房前屋后,假山耸立,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环境清幽,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茶楼、客栈、戏楼、酒肆、手工作坊、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栈、商铺……让人享受到安逸、闲适、幽静之感,体验到让人恍若时空倒流。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如清风扑面而来,浓郁的川西民俗文化特色,被游客称为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
“锦里”是对文化、商业结合的互动式旅游景观模式的一种新探索。锦里一期于2004年10月31日建成开放,锦里二期也于2009年春节前开肆迎客,锦里二期将水引入锦里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也许是景观是近期打造,古老的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注入新内涵,锦里开发、运营模式,值得旅游、度假、休闲业者借鉴。
诚如《锦里序》:名彰汉唐,街纳古今。功著三国,客聚五洲。
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漫游锦官故里,争仰蜀相遗徽。射弩、织锦、客栈,铜锣声声,追寻逝水年华;刺绣、竹编、当铺,花轿悠悠,勾起尘封记忆。结义园中,两碗绿茶尝川剧;诸葛井里,一眼碧水映风云。兰布幌子,远摇百种锦图;红纸灯笼,近照三国食阵。大浪淘沙,历史品味 。老街耶?网络空调,尽领时代风骚;新景耶?窗花石刻,昭示传统渊源。
蔡律 2016年6月
锦里:诠释成都休闲文化
comment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