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要回归原点,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并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根本。
“素质教育是什么”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已经存在了20多年,人们对它的回答和态度各不相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更要指出的是,这些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并不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和理论界,而是在教育实践有中各不相同的实际存在。不对这些不同的实存状态作进一步的梳理与辨识,连“当今素质教育究竟要推进什么”的认识都难以清晰,怎么谈得上“全面实施”?因此,在纲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必要就“素质教育是什么”作再认识。
二、真正地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这是关键。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新的课程实验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实施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最重要、最现实、最直接的操作路径。比如要开全开齐八大领域课程、要开设丰富多彩的国家选修和校本选修课程、要开好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实践类课程,要开好体育、技术和艺术课程,要实行选课走班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等等。这些课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很重要,都是真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重点研究,关注实效,逐一突破。
三、一定要做好结合文章,这是方法。
首先要仔细研究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纲要提出的12个关键字:“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也是温总理多次讲话提到的。这是方法的问题。如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把学科教学变成学科教育,实现课堂的延伸;要实现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动脑与动手的结合、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等等。
四、处理好道和术、虚与实的关系,这是策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术”,人才培养模式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术的问题。术的解决需要关注道,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现在全社会都在求解“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
《纲要》出台,鼓励有条件的高中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要联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这也是好事。
各重点大学,校庆纪念活动都要邀请全国知名高中校长就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高层次人才展开探讨。这也是好事。
北京教委的“翱翔计划”,名校各种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实验班的出现。这更是好事。
但是,静心追问,这些试验设计真的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吗?
我们只能说,效果或许有,但杰出人才的出现绝不是靠专门的方案设计,靠专门实验项目的就能见成效的。
我们只是用看似耀眼的“改革”行动,减缓我们焦虑和不自信……
我们以为,这样完善的方案,只要实施,杰出人才就应该出来……,这如同鲁迅当年说的“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便算成功。”一样。
我们不否认改革,改革是必然的出路。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白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改革的关键在哪里?抓不住根本,改革的成效肯定大打折扣。
2009年,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值新一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极力劝阻村上不要前去领奖,但村上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前往以色列受奖,并发表了以人类灵魂自由为主题的获奖感言。 “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他的观点很明确,他是同情和支持弱者。随后,他进一步引申到:“而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面对着一堵坚硬的高墙。这堵墙有个名字:体制。体制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不再受任何人所控,然后它开始杀害我们,及令我们杀害他人——无情地,高效地,系统地。” 事实上,中国的人才培养也有这样一堵高墙,改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子在体制和制度,这个不改变,杰出人才培养也是沙丘之塔。
第一,从根本上看制度大于技术。制度设计是根本的。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看似在教育系统本身,其实不然,是与国家的整体制度设计以及各个领域的制度设计都有关系,问题的根子是综合的。例子很简单,中国人在国内得不了诺贝尔奖,到了国外就可以,人才的成长环境不同。前一段时间在北京听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演讲,他说,“要是国内有好的环境,我们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当我们把成绩中下和一般的孩子送到国外后,没有几年时间,学生便换了一个人一样,变得自信、乐观、风度翩翩、有很学识的样子,我们感到很有成就感。”
第二,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领域自身致命的缺陷。温家宝曾于2009年明确指出,“……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总理的话一针见血,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我们的教育被“应试和分数”绑架了,教育变得沉重、功利和浮躁,教育里已没有活生生的人。
泰戈尔说,鸟的翅膀上绑上金子,鸟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因此,要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回到教育原点上来,踏踏实实做真正培养人的教育。要学会做虚功,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要追求教育的本源和规律,不要简单着眼于“术”。搞一些杰出人才培养的“完美项目”,看上去很美,实际上用处不大,杰出人才绝不是靠项目培养出来的,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制度和社会环境,就看不到希望。找到并推倒那堵扼杀教育成长的“坚硬的高墙”,在中国培养杰出人才才有出路。
这里,我觉得宽松的办学环境很重要,学生需要这种土壤来保护兴趣,发展个性。优秀人才的出现总是与个性、差异、自由、宽松相伴,而与标准、同一、压制、束缚无缘。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地刺激一个人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他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环境总是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做出否定的反应,一个人的个性自然被被迫收敛,甚至完全磨灭。要创造一个整洁的校园环境、标准的行为规范、统一的穿着服装、严明的学校纪律并不难,难的是整洁当中有文化,标准当中有自由,一致当中有特色,统一当中有个性。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应该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利于学生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
五、大力提高教师素质,这是保障。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没有好的教师,就不可以好的教育,也培养不来好的学生。因些加快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刻不容缓。这个不展开讲,都很明白。
中国需要怎样的人才改革?
comment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