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文坛“劳模”,从25岁发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现在,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她的笔触总是停留在社会基层的民众,描绘众生百态,展现喜怒哀乐;她的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只在细腻生动、柔软平和间映照出时代生活的巨变……
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
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十几岁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我十多岁的时候,随下放锻炼的父母一起到农村,城市小巷里的孩子,突然看到了大片的土地,看到那么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才知道原来世界可以存在很多的不同。
我记得在农村的中学读书时,因为没有鞋,下雨天是光脚上学的。我成年后的手和脚长得偏大,跟我身高比例不相称,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光脚干农活太多造成的。当时,我年龄小,还不太懂事,对生活的艰苦、家庭的变化,都没有觉得那么可怕。粗重的农活把我的个性释放出来,我反而觉得在农村和农村孩子一起学习、劳动,把心扉打开了。
《赤脚医生万泉河》是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中就有我们当年下放农村时的深刻印记。虽然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虚构的,但是时代背景和当时农村医疗现状完全是真实的。小说出版时,我请一位画家朋友给我画了几幅插图,是按照当时我们下放农村院子的形状来画的。院子里中间那间房子住的是我们一家人,隔壁是大队合作医疗站,还有另外两户。我记得,村里合作医疗站的一位医生是从乡镇卫生院过来的,还有一位是从部队转业的卫生兵,我在小说里也都写到这样的人物。
高中毕业以后,我一个人去插队当了知青。在农村前前后后生活了十年,这段经历确实很难忘,也是我写作中非常宝贵的财富,所以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写的就是知青在农村的生活。文学可能就是需要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