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Talent)是创意经济3T的第二个因素。一切创意都来自于人的头脑,人才是发展创意经济、促进旅游资源转化的核心。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John Hawkins)曾指出,创意经济的基础是那些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梦想和幻想的人。国内学者谢飞帆认为,由创意人才聚集而成的创意阶层已经成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主体[6]。从这一视角来看,正是由于各类创意人才云集丽江古城,形成了在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地文化创意人才集群,他们挖掘资源、表现文化、营造特色、制造差异、赋予意义、营销产品、培育品牌,为丽江古城旅游业迅速发展注入了无尽的动力。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这些创意人才分为本土创意人才、外来创意人才,以及两者融合形成的创意力量。
本土创意人才是指那些出生或生长在丽江、本来就具有某种特殊才能、后来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去的人群,可以分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文化艺术人士、旅游企业创新人物、草根创意人才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纳西民族铜文化传承人、打铜人家业主和善异为代表,他们在丽江古城内展示着打铜、皮革、造纸、银器等传统民间手工艺,营造了一类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景观,并开创了情景化体验式旅游购物方式。二是文化艺术人士,以纳西古乐创始人、纳西古乐会主持人宣科为代表,从纳西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其打造成为标志性文化娱乐项目。还有部分纳西知识分子为了振兴民族文化,从书斋走了出来向民间传统文化学习,创造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现代东巴书画艺术品。三是旅游企业创新人物,即旅游接待服务企业经营管理人士,以阿妈意小吃店业主阿妈意(原名蒋意意)及其后人为代表,传承并创新了纳西风味和马帮菜系。此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那就是丽江古城内大量的本土草根创意人才,他们将“发呆”、“烤太阳”发展成为丽江风格的休闲方式,将放河灯演绎成为一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将马匹拉进古城再现茶马古道重镇风采并为游客提供体验历史文化的载体,把螺旋藻与洋芋丝组合在一起做成风味小吃。
外来的文化旅游创意人才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文化旅游商品创意人士,以台湾人谢文贤(又名阿丹、“古铃精怪”小店业主)为代表。除了在四方街附近的旅游商品店,他还在拉市海边建设了“瓦岗寨”作为囤积、加工、销售自己创意改造旧货的地方,并在寨子对面开了一处两层楼的乡村酒吧,利用打渔村民居改造成改造成了纳西风格四合院——“神农寨”,丰富了丽江古城的旅游商品与休闲场所。二是各类创作型艺术人士,以张小静(艺名侃侃、出生在江苏扬州、《滴答》演唱者)为代表。作为电视连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插曲,《滴答》用音乐的方式对丽江古城进行了艺术化的诠释,架起了古城与游客的情感桥梁,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并得以登上201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为丽江古城做了一次收视率极高的隐性旅游广告。专门从事图书创作的昆明大番茄传媒机构推出的《丽江的柔软时光》则提出了受到市场认可的“艳遇之都”这一旅游宣传口号,沿用至今。三是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来自四川自贡、“一米阳光”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老三为典型。他敏锐地抓住《一米阳光》热播的机遇,打出“走进一米阳光,拥有整个丽江”的经典口号,逐渐搭建起了以“一米阳光”为标签的“快乐帝国”。值得一提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型创业者,他们有的通过一拍一打、一针一线、一刀一凿来展现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差异的美(如烙画、非洲手鼓艺人),有的用自己的资本和智慧将纳西庭院改造成为充满文化底蕴的创意型休闲空间(如东北胖哥和刘姐开的月半弯客栈、来自贵州的歌手颜振豪开设的“我在丽江等你”酒吧),为丽江古城休闲旅游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本土创意人才和外地创意人才有时相互交叉、密不可分,两者有机融合、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形成一种新的创意力量。有些是在丽江出生、到外地求学和就业,后来又回到丽江古城从事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士,如将纳西族爱情史诗搬上舞台的周芳。她出生在丽江市古城区,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后来进入春天影视公司工作,在李亚鹏的支持下,从《鲁般鲁饶》中吸取灵感,将其转化为舞台表演节目《爱的香格里拉》,并在木府博物院面向游客演出。还有一种情况是本土创意力量和外地创意人才的结合,产生1+1>2的效应。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与丽江地区民族歌舞团合作成立“丽江雪山旅游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并推出旅游歌舞晚会《丽水金沙》、丽江市邮政局与昆明三希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东巴纸三遗产系列邮品”就属于这种情况。
创意人才是发现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把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核心力量,能否有效、持续地集聚各类创意人才是文化型旅游地尤其是民族文化型旅游城镇健康发展的关键。以铜铃为例,这个原来赶马用的小物件看似很不起眼,但经过创意人才的审视、加工、创造之后,变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内涵,又富有艺术气息和时尚感。丽江古城内既有马帮使用、原汁原味的马铃(以打铜人家为代表),又有体现云南风情与东巴文化的草帽铃、木鱼铃,后来还出现了大量的创意型风铃产品,如大石桥旁的布农铃(有故事的风铃)、《北京爱情故事》催生的龙凤铃(作为定情信物的风铃)、玉河广场西北侧的东巴许愿风铃(表达心愿的风铃),阿丹更是别出心裁地将铜铃组合起来制成音乐。普通的铜铃被各类创意人才注入了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不但丰富了旅游商品的类型、给游客带来新鲜感,而且提升了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给游客带来精神文化享受,实现了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从产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正像《创意设计源》杂志指出的那样,“经过创意的丽江古城,在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升华出一种迷人的感性”。(来源:李庆雷,杨培韬,杨路佳.创意资本视角下丽江古城旅游奇迹的成因及其启示[J]. 邵阳学院学报,2015(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