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各省份争了一年的第三批自贸区终于有消息了,业内人士称,第三批自贸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筛选后,已经初步浮出水面。数量可能在5至8家,“希望能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来,最快的话两会之后有望获批”。
据上述业内人士估计,湖北、陕西、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入围可能性非常大,但也表示:“目前仍有两三个省份争夺激烈,名单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最后时刻仍有变数。” 除此之外,广西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节点,此次申报也有望获批。
选择第三批自贸区城市的原因之一在于,前两批自贸区都在沿海地区,第三批自贸区将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格局的原因,很有可能在内陆各省进行挑选。与福建、广东、上海、天津四大自贸区相比,第三批自贸区的侧重点将放在对接“一带一路”和内陆发展这两方面。
湖北自贸区申报重点在于推进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工作,推动东湖综合保税区等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争取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一名参与湖北自贸区课题的学者称,湖北自贸区以保税物流与航运中心核心片区、光谷东湖高新自由创新片区、武汉开发区核心片区等三大区域为基础,申报和建设中国(湖北)内陆自贸区,预计湖北自贸区的规划占地面积应约为120平方公里。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陕西提出积极建立“丝路自贸区”,2016年要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抓紧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品质,争取获批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
此外,陕西目前方案在范围上包括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和西安高新区三大板块,发挥交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力争成为“丝路经济带”开放新高地。
河南省地处中原,既有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又有航空港坐镇,进出口贸易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去年郑州又被列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主要在三方面突出特色:一是综合改革,二是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三是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创新。河南自贸区申建设计预计以郑州为主,涵盖郑州、开封、洛阳三个片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至于重庆,开放的最大瓶颈是物流不便,但可以发挥内陆口岸的优势,建设亚欧货物互通的转口分拨中心,加密渝新欧铁路班列。支持在渝注册、报关、结算、纳税和退税的贸易集成商设立区域总部,提高转口贸易份额。自贸区主体分别为空港保税港、水港保税港以及重庆综保区。
同样地处西部的成都的申报意向是在天府新区设立自贸区,主打“科技型自贸区”,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为基础,以航空枢纽片区、铁路枢纽片区等为主题,为传统的加工贸易服务区提供科技、智力支撑,打造为中西部自贸区的样板。
除以上五省份外,山东也在争夺第三批自贸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方案已通过国家部委审批,进入国务院审批环节。根据方案,山东自贸区约120平方公里,将以青岛保税港区为主体“组团”申报,济南、威海和烟台等地的部分区域也将纳入自贸区范围。
总体看来,今年各省份申报自贸区的热情十分高涨,根据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等公开资料梳理发现,除了青海、吉林、北京、山西、西藏、河北之外,剩下的21个省市(自治区)都提出了申建自贸区。其中至少有16个地区已经将申建自贸区明确列入2016年工作计划中。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天津自贸区方案起草小组成员卢进勇表示,“虽然扩大开放是大环境,但自贸区试点是具有试验性质的,不太可能每个省都搞一个自贸区。对于一般省份来说,相比于自贸区,申建规格略低的综合保税区、保税区,以及各种示范区、新区的可行性更大。”
“一般来说,自贸区的相关政策经过一段时间试验后,也会向其他的试点区域推广。部分在沿海自贸区试验过并已开始各地推广的内容,就没必要再在内陆自贸区试验了。”
来源于/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