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P2P进入中国马上要十年了。
P2P最早是一个互联网用语,学名是对等计算或对等网络,国内一些媒体翻译成点对点或端对端。
2005年,英伦诞生了一家互联网平台,名叫ZOPA,主要业务是通过网络撮合资金出借方与资金需求方。它的出现,将P2P一词引入了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P2P被约定俗成为“网络借贷”,这就是P2P一词的起源。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P2P肇始于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的格兰珉银行,其最早开创和发展了的“小微借贷”的服务,并将贷款发放给无法获得银行存款的企业和个人。
几个第一
无论如何,正如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模式来自外国一样,P2P在国外热了两年之后,于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国内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贷成立。
初入国内,P2P完全借鉴了国外的无抵押无担保的纯线上模式,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让人眼前一亮,也被一些有识之士寄予厚望。
然而,随着P2P为越来越多人知晓,网络借贷的规模逐渐增长,纯线上中介模式似乎在中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由于中国信用体系不完善,借款人违约成本很低,纯线上的信息中介撮合业务,很难得到投资人信任,行业难以发展壮大。
本金垫付有两种模式,2009年上线的红岭创投,是担保公司垫付本金的鼻祖,而于一年后上线的人人贷,则借鉴银行的风险准备金制度,首创了P2P行业的风险拨备金垫付模式。
2012年,团贷网上线,其后成为国内首家注册资金超亿元的股份制互联网金融平台。下半年开始,国内P2P行业进入爆发期,平台如雨后春笋大量成立,从2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
2010年到2012年,行业成交额大幅增长23倍,达到230亿元。截止2012年底,月成交金额达到30亿元,有效投资人在2.5到4万人之间。
蓬勃发展
2013年之前,国内网络借贷发展状况可以用不温不火来形容,然而年关刚过,行业加速发展,几乎每天有1到2家平台上线,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国内平台数量已达800余家,行业总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贷款存量近270亿元,P2P进入快车道。
P2P属类金融公司,成立之初没有牌照,没有准入门槛,卖的是非标金融产品,且一直没有监管办法。因为如此,行业蓬勃发展,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浑水摸鱼者,平台良莠不齐,行业鱼龙混杂。
2013年10月,P2P行业出现第一波倒闭潮,资金池、自融、拆标、不规范经营等问题集中爆发,监管层随之关注介入。
12月,银监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研究起草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网贷之家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P2P行业运营平台达2595家,全年问题平台896家,全年成交量9823.04亿元,行业贷款余额4394.61亿元,平均借款期限6.81个月,行业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分别为586万人和285万人,人均投资金额和人均借款金额分别达7.5万元和15.42万元。
2013年到2015年,P2P蓬勃发展,但也鱼龙混杂,监管层频繁出牌,细则却始终没有落地,一批优秀的平台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平台“暴雷”,经营不下去,或者打着P2P的幌子坑蒙拐骗。
监管元年
今年(2016)年初,备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互联网金融列入2016年重点工作部分,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但口径却由之前的“促进”、“支持”变为“规范发展”,部分业内人士将此解读为监管趋严的信号。
从2007年初入国内,到2016年“监管之年”,P2P在中国已迈入第10个年头,期间,曾被舆论热捧,资本追逐,被寄予厚望,也有人将其全盘否定,贬得一钱不值。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是对行业的全面清理,是对市场的规范。
正如所说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所说:“经历整治过程后,野蛮发展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行业发展前景将进一步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