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脑:伟大的发现
时间:2016/4/27 17:15:54 来源:中医生命原理
腹脑视频简介
http://my.tv.sohu.com/us/283151372/83656778.shtml
1、引言
1993年中国年轻的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在《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第六卷第一期发表论文《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提出:“传统意义上的人其实是由两个上下、内外、前后反向对称的身体构成的,以颈部为界分别称为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分析证实,颈上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双性体,颈下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单性体。”……
2、手术中的灵感
新发现:人脑表面皱褶与人体小肠表面皱褶有惊人的相似性。
陕西省武功县建县有2000多年的历史。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靠咸阳,西连宝鸡。据《史记》载,周民族始祖后稷曾出生在这里,世称武功,这里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古为有邰(tái)国之地,是中国古农业的发祥地,炎黄子孙的摇篮。
陕西省武功县人民医院坐落在武功县普集镇,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1982年王锡宁来到陕西省武功县人民医院工作,成为医院当时最年轻的脑外科医生。1983年11月的一天,王锡宁像往常一样繁忙,那天上午他为一位男孩实行开颅手术后,晚上接着又为一位肠梗阻患者实施急诊剖腹探查手术,在打开腹腔的那个瞬间,看到肠表面的皱褶时,王锡宁突然回想起上午开颅手术中看到的脑表面皱褶,隐约感觉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性。在手术中,王锡宁偶然发现,人体的脑组织外观皱折与肠组织外观皱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脑表面皱褶指大脑因为彼此挤压使表面凸凹弯曲形成的沟回。肠表面皱褶指小肠因为彼此挤压表面凸凹弯曲形成的沟回。见图1-脑表面皱褶与肠表面皱褶。
人脑表面皱褶与人体小肠表面皱褶有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线索,在过去的人体解剖学中,对于这种相似性,从来没有人提起过,更没有人以此为线索展开大规模和长时间的研究。这个前所未有的“临床解剖现象”被发现和被系统的理解,直接导致一系列解剖新观点的的诞生。
图1-脑表面皱褶与肠表面皱褶 图2-口腔与女性会阴
3、镜中的悬雍垂
新发现:悬雍垂与阴蒂上下内外反向对称。
一次偶然的感冒,王锡宁因为喉咙很痛就自己照着镜子查看自己的扁桃体是否有肿大化脓,无意间从镜子中发现“悬雍垂、咽腭弓、舌腭弓及扁桃体”与“阴蒂、小阴唇、大阴唇及前庭大腺”的解剖结构关系有外形轮廓上的相似性。见图2-口腔与女性会阴。
从发现“脑表面皱褶”与“肠表面皱褶”存在解剖关系的外在相似性到发现“悬雍垂、咽腭弓、舌腭弓及扁桃体”与“阴蒂、小阴唇、大阴唇及前庭大腺”存在解剖关系的外在相似性,王锡宁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背后一定隐藏有某种未知的解剖对称性规律!
第一个点是“脑表面皱褶与肠表面皱褶”,灵感来自手术台上。第二个点是“悬雍垂与阴蒂”灵感来自镜子中。根据“两点间有唯一一条直线”的数学原理,王锡宁初步断定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是上下对称的。
4、人由两个对称身体构成
人体巨系统解剖对称性研究包括: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系统研究。
图3-颈上人与颈下人
对人体解剖自组织系统的结构形态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系统研究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人其实是由上下、内外、前后反向对称的两个身体构成的,以颈部(确切的讲是“人中穴-脑干生命中枢”)为界分别称为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分析证实,颈上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双性体(是从外向内集中生长的聚合表达体),颈下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单性体(是从内向外发散生长的裂解表达体)。见图3-颈上人与颈下人。
颈上人与颈下人的对称性不太好理解,这种对称不是发生在同一自然人个体上的对称,而是以颈为界由一个颈上人和一男一女两个颈下人组成的对称,其实这是一种自组织的螺旋对称关系。见图4-颈上人与颈下人的螺旋对称。
图4-颈上人与颈下人的螺旋对称
定性类比研究指确定颈上人与颈下人的结构形态有无上下、内外、前后反向对称的关系。 定量类比研究指确定颈上人与颈下人的结构形态对称部件与非对称部件的数量比率。 定位类比研究指确定颈上人与颈下人的结构形态解剖关系对称定位标志。注意,需要把男人和女人作为一个完整的联合体来全面对比研究。
定性类比公式:PS=PX (PS为颈上人解剖部件,PX为颈下人解剖部件。)
颈上人与颈下人以脖子为界上下、内外、前后反向对称解剖部件包括:上頜骨=上肢,下頜骨=下肢,牙=腕跗膑骨,额骨=胸骨,枕骨=骶骨,顶骨=肩胛骨,颞骨颧骨蝶骨=髂骨坐骨耻骨,24块脊椎骨=12对肋骨,硬膜外腔(负压)=胸腔(负压),小脑幕=膈肌,小脑=肺,大脑皮质=肠壁,传入神经=静脉,传出神经=动脉,脑神经脊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体循环,内脏神经(内脏感觉-运动神经(交感))=肺循环,副交感神经=淋巴管,脑垂体=肝胆胰,下丘脑=12指肠,丘脑=胃,松果体=脾,脑室管腔=消化管腔,双侧脑室=双套小肠腔,后角=阑尾腔, 下角=结肠腔,第3脑室=12指肠腔,第4脑室=喉室,中脑水管=食道,正中孔=口裂、外侧孔=鼻孔,脊髓中央管=气管,椎管=胸廓,内耳椭圆囊=心室,内耳球囊=心房,内耳半规管=体循环,内耳蜗管=肺循环,内耳内淋巴囊=淋巴管、内耳听小骨=心传导系,泪腺=肾上腺,眼=肾,鼻泪管=输尿管,鼻腔=膀胱,豆状核=睾丸,尾状核=附睾,嗅束=精囊腺,杏仁核=前列腺,舌头=阴茎,舌扁桃体=尿道球腺,咽腔=子宫腔,腮腺=卵巢,腮腺管=子宫卵巢索,咽鼓管= 输卵管,内耳=受精卵,耳阔=输卵管伞,咽腭弓=小阴唇,舌弓咽=大阴唇,悬雍垂=阴蒂,腭扁桃体=前庭大腺,舌下腺=甲状腺,下颌下腺=胸腺,口唇=肛门。具体对称关系见表1 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对称部位对照表
表chart 1 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对称部位对照表(同行左右对称)
定量类比研究:从人体七大系统分解测量,见表2。
消化系统: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肝、胆、胰、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总计16个部件;其中对称部件是16个,不对称部件是0个。
呼吸系统:鼻、咽、喉、气道、肺及胸廓总计6个部件;其中对称部件是6个,不对称部件是0个。
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淋巴、心传导系总计4个部件;其中对称部件是4个,不对称部件是0个。
泌尿生殖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男性(前列腺、睾丸、精囊腺)、女性(子宫、输卵管、卵巢)、乳房总计11个部件;其中对称部件是10个,不对称部件是1个(乳房)。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总计5个部件;其中对称部件是5个,不对称部件是0个。
运动系统:骨(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骨连接和骨骼肌总计6个部件;其中对称部件是4个,不对称部件是2个(上肢的--掌骨指骨,下肢的--跖骨趾骨)。
内分泌系统: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性腺(睾丸和卵巢)、胰岛总计9个部件;其中对称部件是4个,不对称部件是2个(甲状旁腺和胰岛)。
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部件对称率计算公式如下:
对称率=对称部件总数52/解剖部件总数57*100%=91.23%
人体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部件对称率为:91.23% ,颈下人大于颈上人。
表2:
定位类比研究:发现 “人中穴-脑干生命中枢”、“门静脉”和“内耳”是颈上人与颈下人三个解剖对称定位标志。
颈上人与颈下人以颈部(人中穴-脑干生命中枢)为分界线,呈上下、前后错位对称。颈下人的食道和气管向上向前延伸到颈上,颈上人脊柱向下向后延伸到颈下。人中穴又名水沟穴,属于督脉,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中医讲的“人中穴”是颈上人与颈下人在体表的精确分界点,位于人体表面的“人中穴”在人体内精确对应“脑干生命中枢”的解剖部位,可以理解为“两个人的中间”,因为,人体解剖从“人中”以上体孔(七窍之孔)都是双孔制,比如鼻孔是一对,眼睛是一对,耳蜗是一对;“人中”以下体孔(七窍之孔)都是单孔制,比如口是一孔,肚脐眼是一孔,尿道、阴道、肛门都是一个孔。(备注:“人中穴是颈上人与颈下人体表精确分界点”重要观点,由尊敬的黄又彭博士提出,该观点使本研究更趋完善。)
颈上人的脑垂体前叶门静脉与颈下人的肝脏门静脉,呈上下全对称关系,构成颈上人与颈下人的解剖对称中心。可以作为颈上人与颈下人的解剖对称定位坐标原点。
颈上人的内耳与颈下人的心脏和受精卵,呈进行性异步对称,构成对称盲点。
5、来自中国的报道
王锡宁经过十年的持续研究,1993年他的论文《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在医学刊物《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第六卷第一期上发表。论文中关于颈上人与颈下人(又称第一中枢与第二中枢)的解剖新发现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最先报道这一人体解剖新发现的媒体是《苏州日报》和《扬子晚报》。
1994年5月8日《苏州日报》第二版率先报道,文章标题是《外科医师王锡宁提出医学解剖新观点——人体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的》。报道指出: 传统意义上的人其实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的,以颈部为界分别称为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分析证实,颈上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双性体,颈下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单性体,彼此上下、内外反向对称。……早在1979年英国学者就指出:从人脑中首先发现的脑啡肽、生长抑制素、神经降压素等同时也存在于胃肠内,而最初在肠胃里发现的胃泌素、缩胆囊肽、血管活性肠肽等同时也在脑内存在。正当人们为此大惑不解时,王锡宁偶然从人体的脑组织外观皱折与肠组织外观皱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受到启发,他通过移植“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对人体解剖学的大量资料进行“漂移处理”,当他把人体的消化管腔与脑室管腔两套板块模型漂移对位重叠在一起时,人脑——这个大自然的“皇家花园”终于为他敞开了大门。
图5-1994年5月8日《苏州日报》报道 图6-1994年5月11日《扬子晚报》报道
1994年5月11日《扬子晚报》第六版再次报道,文章标题是《中国学者王锡宁发现——人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的》。报道说:据解剖分析证实,传统意义上的人其实是由两个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身体构成的,以颈部为界分别称为颈上人与颈下人。……在一次手术中,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偶然从人体的脑组织外观皱折与肠组织外观皱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受到启发:他通过移植“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对人体解剖学的大量资料进行系统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当他把人体的消化管腔与脑室管腔两套板块模型漂移对位重叠在一起时,发现两者的解剖系统构成存在严格的对称性。之后他用同样的方法证实:人体的泌尿、生殖、骨骼、循环系统解剖构造形态在颈上人与颈下人之间也存在有严格的对称性。……
就在媒体广泛报道一周后,王锡宁的母亲突然病逝,悲痛重创下的王锡宁几乎到了崩溃的边沿。他拒绝媒体采访,不再谈论任何解剖新发现的事情,他辞去医生的工作,离开了熟悉的城市,远走他乡。研究工作从此中断,人们无法再深入了解有关解剖新发现的更多细节。
世纪之交,美国、德国、俄国等西方科学家关于“腹脑”研究的科学新进展,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西方科学家通过解剖分析在消化道发现有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和支持细胞,从而推断人体存在有一个“腹脑”。“腹脑”研究受到全球科学家的关注。
2000年10月25日《世界科技译报》报道《人有两个脑子——一个是头脑,一个是腹脑》。报道原文译自俄国《议会报》,报道中说:人有两个脑子,第一脑的位置众所周知,是在颅骨内,而另一个则在肚子里。两者互相联系,就像一对联体婴儿:一个出毛病后,另一个受其影响,也会出问题。腹部的脑子又称为“腹部神经系统”,它分布在消化道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由负责信息交换的神经元网和众多的辅助细胞组成,其结构与“真正的大脑”完全相同,只是神经元的数量少的多,并且不构成脑半球。它不像第一脑那样能进行思考,但这一机能是可以培养的。……对于两个神经系统间互相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一门新兴科学——神经元胃肠学——的产生。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该学科带头人、伦敦大学的戴维·温格特教授认为,腹脑是原始的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自然给了它只在物种进化的最初阶段出现过的类似管状蠕虫的神经机能。为了完成更为复杂的动作,所有生物都需要更为复杂的大脑,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某一发育阶段,胚胎中会出现两个脑。起初两者的发育是完全独立的,到后来,它们通过独特的缆线——迷走神经相连。科学家们不久前还认为,消化道充其量不过是一条只有简单条件反射功能的弯曲管道罢了。然而,当他们在那里(消化道)发现了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后,惊讶之情无法形容。……
图7-2000年10月25日《世界科技译报》报道
6、“腹脑”解剖结构定位
拜伦罗宾逊1907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腹腔内游离的神经网。
王锡宁1993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人体躯干。
迈克尔·格肖恩1998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胃肠壁的神经丛。
国际上关于“腹脑”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与王锡宁的“颈上人·颈下人”科学研究存在着某种联系,王锡宁在二十年前的研究工作极具前瞻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研究成果正在被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人体解剖研究新进展不断验证。因此,我们开始进行文献复习,试图从整体上了解人类关于“腹脑”的研究历程。
“腹脑(abdomen brain)”也称“肠脑(gut brain)”或“第二大脑(TDhe Seco nd Brain)”,是指人体肠道本身固有的大量神经元环路就是一个独立的大脑。倡导这一假说的主要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Michael D.Gershon、生理学教授Jackie D.Wood、英国伦敦大学胃肠科学教授David Wingate和神经化学家教授Anthony Basile等人。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的主任Michael D.Gershon提出“第二大脑”这一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它位于人的肚子里,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Gershon在1998年出版了他的第二大脑《TDhe Second Brain》专著[1]。“腹脑”被默认是“第二大脑”的通俗叫法。Gershon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腹脑”概念的人。
从媒体的角度提供给公众的信息只是少量的边沿性内容,不只是公众,许多学者也在质疑“腹脑”存在的直接证据不足。“腹脑”究竟是怎样的大脑?
哈维( William Harvey ,1578-1657 )发现血液循环可以说是17世纪最为重要的医学发现。在此之前,人们都接受盖伦的“血液潮汐说”。 1628年,哈维发表了《心血运动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揭示了前人关于心脏与血液理论的错误,明确地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他说:“生物体内的血液是循环地推动,而且不息地运动的。心脏以其搏动造成动作和功用,推动血液循环是心脏的运动及收缩的唯一的目的。” “无论从理论及实验都已证明血液因心室的动力流经肺脏,心脏将血输送到身体各部,继之从肌肉中的小孔渗入静脉,先自小静脉汇到大静脉,最后流到心房。” 为什么在讨论“腹脑”的解剖生理定位时要首先提起哈维的血液循环论?因为我们意识到今天应该向欢迎哈维的血液循环论一样,用我们的全部热情来迎接“腹脑”研究的新发现,“腹脑”新发现虽然是用枯燥的术语组织记录在一个不起眼的学术角落里,但是,这些远离大众意识形态的深刻思想正在展现一个事实:人体的神经系统存在着头脑中枢循环(产生知觉)与腹脑中枢循环(产生直觉)两个对称的部分,这种对称性与心血管系统的体循环(产生二氧化碳)与肺循环(产生氧气)相似;我们之前关于脑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认知可能是错误的。
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精神病医生莱奥波德·奥尔巴赫在一次用简单显微镜观察被切开的内脏时,首先发现肠壁上附着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后来英国研究者william M.bayliss和Emest H.starling发现当施压于麻醉犬的小肠腔时,可导致口侧收缩和肛侧松弛,跟着就是一个充分强度的冲击波,他们称之谓小肠法则,现在人们称之为蠕动反射,它推进食物在消化道前进。由于反射能在肠管的所有外来神经切断后还持续存在,因此推测肠神经系统(entenic nervous systs sem,ENS)是一个肠本身含有神经元活动中枢,它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nou system,CNS)的输入。18年以后,德国科学家Paul Trendelenburg证实了这一发现,即蠕动波也能在豚鼠离体肠管体外浴槽中产生,而这时并没有大脑、脊索、背根或颅脑神经节参加。Trendelenburg的结果发表于1917年并被John N.Langley在1921年出版的自主神经系统《The Antonomic Nervous system》经典教科书引用。向Trendelenburg一样,Langley晓得,小肠功能不仅必须涉及兴奋或抑制运动神经元去支配平滑肌、腺体和血管,而且也必须包括初级传入神经元以检测压力的增加,以及中间神经元去协调活动波沿着肠管长度下行,这些复杂的功能单靠大脑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当他描述自主神经系统时,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即交感神经(胸腰部)、副交感神经(颅骶部)与肠。因为他知道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数与肠的神经元数相比大约是103:108,在肠中的神经元总数可能超过在脊索和其他(非肠的)外周神经的总和[2][1]。
不幸的是肠蠕动反射环的自主性被科学界长期视而不见,肠壁上大量的自主性神经元被错误地当作副交感的下级接替神经元写进教科书。即使在按照这个理论切除迷走神经而企图使肠管麻痹的尝试遭到失败以后。即使是在肠神经系统(ENS)的解剖结构形态上看到ENS的神经元成分明显地像脑一样,是由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星状细胞的神经胶质(glia)所支持,而不像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是由胶原(colllagen)和雪旺氏细胞所支持。即使是在肠神经系统(ENS)的功能研究已经证明,几乎每一种有助于大脑运作和控制的物质,也都同样地发现于肠中。大多数神经递质,如5-HT、多巴胺、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碳、在肠中都有。有20多种小的脑蛋白,也叫神经多肽(neuopeptiele)也被发现于肠中。所有以上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研究的结果都支持“腹脑”是一种与“头脑”对称的独立的中枢系统,人体有“腹脑”和“头脑”两个“中枢系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遗憾的是错误的解剖学观念并没有得到纠正。
回顾历史发现,人类关于“腹脑”解剖定位的代表性研究主要包括:
拜伦罗宾逊-美国(1907)
1907年,美国医学博士拜伦罗宾逊正式出版《腹部和盆腔脑》理论专著,全书有700页的长度,有超过200个详细解剖插图。
拜伦罗宾逊认为:“分布在人体腹部和盆腔内的植物神经系统是一种继发性脑,它负责调节内脏功能(节奏,吸收,分泌和营养)。腹脑能够在无颅脑的情况下生活(如无脑儿),相反颅脑却不能在没有腹脑的情况下生活。” 拜伦罗宾逊认为:腹脑就在两肾之间。他在解剖图片上用红色的文字在左右两侧肾脏和肾上腺标注出腹脑的范围,在中间用黄色标出“腹脑”的具体解剖位置。这是人类第一次给“腹脑”画像。见图8-拜伦罗宾逊“腹脑”图解(罗宾逊,《腹部和盆腔脑》,1907年,第123 -126)。
拜伦罗宾逊1907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腹腔内游离的神经网。
图8-拜伦罗宾逊“腹脑”图解
王锡宁-中国(1993)
1993年,中国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在《医学理论与实践》专业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和《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苏州日报》首先报道:“外科医生王锡宁提出医学解剖新观点——人体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的”。《扬子晚报》再次报道:“中国学者王锡宁发现——人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的”。
王锡宁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人其实是由两个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身体构成的,以颈部为界分别称为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分析证实,颈上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双性体,颈下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单性体。” 当时王锡宁并不知道国外有关研究,因此,在论文中,王锡宁是用“第一中枢和颈上人”来描述头脑,用“第二中枢和颈下人”来描述腹脑。“腹脑”只是“第二中枢和颈下人”的神经组织学部分。见图9-王锡宁“腹脑”图解(颈上人又称第一中枢,颈下人又称第二中枢)。这是人类第二次给“腹脑”画像(王锡宁.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J ] .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 ,6(10) :46.)。2013年1月王锡宁正式出版《颈上人·颈下人:人体解剖的另类解读》理论专著。
王锡宁1993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人体躯干。
图9-王锡宁“腹脑”图解
迈克尔·格肖恩-美国(1998)
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出版了他的《第二大脑》理论专著。迈克尔·格肖恩认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它位于人的肚子里,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
通过深入研究,迈克尔·格肖恩提出:这个位于肚子中的“腹脑”实际上是一个肠胃神经系统。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人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它包含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与大脑的细胞数量相等,并且细胞类型、有机物质及感受器都极其相似。关于“腹脑”存在的证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在其《第二大脑》理论专著中有系统的阐述。
迈克尔·格肖恩1998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胃肠壁的神经丛。
迈克尔·格肖恩提出的“第二大脑”理论,因为缺少关键的“解剖形态学证据”而引起争论,当时这一理论虽然引起关注,但是并没有完全揭示两个大脑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腹脑”是不是第二大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把“腹脑”称为人类第二大脑,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腹脑”只不过是内脏神经(总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它既与大脑和脊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大脑。所谓联系是指它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联系在一起;所谓独立是指它相对独立于大脑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所以,从整体上看它也是人的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相对于大脑独立而高级的神经活动和功能,如记忆、思维、分析、逻辑推理、语言等等,“腹脑”的功能也还差得太远,根本难以比肩,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脊髓的多种中枢传导和指挥功能,如脊髓的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等,在这些方面“腹脑”也要逊色很多。所以,到底能不能把“腹脑”看成人的第二大脑还有待更多的研究结果来确定。
7、“腹脑”解剖形态学证据
王锡宁关于颈上人与颈下人的解剖新发现摆脱了从“神经系统”研究“腹脑”的思想局限,将研究视野放在“人体巨系统”解剖形态结构的整体相似性与对称性方面,产生了许多惊人的解剖新见解。
事实上,整个西方学者有关“腹脑”的解剖学研究都是围绕着神经系统集中在两个要点上进行:
第一:腹脑是由肠壁上独立存在的神经元环路组成的 。
第二:组成腹脑的神经元环路能够自主的运作,不受头脑的中枢控制。
早在Gershon提出“第二大脑”这一概念的1996年之前,中国学者王锡宁已经用中文发表了大量有关“腹脑”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大规模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对称性研究获得的。王锡宁有关“腹脑”的解剖形态学研究报告《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论文在《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1993年第六卷第一期上发表。九个月后,王锡宁有关“腹脑”的生理学研究报告《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论文在《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1993年第六卷第十期上发表。这两个姊妹篇论文就像当年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样,在“腹脑”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学者王锡宁在“腹脑”研究中发展出一种与西方学者完全不同的研究路线。王锡宁关于颈上人与颈下人的解剖新发现摆脱了从“神经系统”研究“腹脑”的思想局限,将研究视野放在“人体巨系统”解剖形态结构的整体相似性与对称性方面,产生了许多惊人的解剖新见解比如:
找到了颈上人与颈下人唯一的解剖对称定位坐标原点——肝门静脉与垂体门静脉。肝门静脉是“腹脑”解剖定位的中心标志。垂体门静脉是“头脑”解剖定位的中心标志。
在“颈下人”位于体外下方的睾丸、精囊腺和前列腺与“颈上人”位于颅内上方的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构成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形态近似的解剖结构定位关系。
在“颈下人”位于体内上方的卵巢、输卵管伞和子宫与“颈上人”位于颅外下方的腮腺、咽鼓管耳阔和口腔构成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形态近似的解剖结构定位关系。
在“颈下人”位于体外下方的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前庭大腺与“颈上人”位于颅内上方的咽腭弓、舌弓咽、悬雍垂和扁桃体构成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形态近似的解剖结构定位关系。
在“颈下人”位于体内后方的肾上腺/肾脏、输尿管和膀胱与“颈上人”位于颅外前方的泪腺/眼睛、鼻泪管和鼻腔构成前后内外反向对称的形态近似的解剖结构定位关系。
在“颈下人”位于体外前方的口裂、双鼻孔与“颈上人”位于颅内后方的正中孔、外侧孔构成前后内外反向对称的形态近似的解剖结构定位关系。
在“颈下人”位于体外下方的食道、胃和肠腔与“颈上人”位于颅内上方的中央管、脑室管腔构成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形态近似的解剖结构定位关系。
在“颈下人”位于体内下方的肝脏、胆囊、胰腺和脾脏与“颈上人”位于颅外上方的垂体前叶、中间部、垂体后叶和松果体构成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形态近似的解剖结构定位关系。
在“颈下人”位于体内下方的肺脏和心脏与“颈上人”位于颅外上方的小脑和内耳构成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形态近似的解剖结构定位关系。
进一步的对称性研究还发现:人的耳朵原来是颈上人的输卵管伞,内耳原来是颈上人位于“输卵管壶腹部”的受精卵。 颈上人与颈下人的对称性不是普通的对称,而是一种特殊的螺旋性对称,特殊性在于其对称关系不是发生在同一自然人个体上的对称,而是以颈为界由一个独立的颈上人和一男一女两个独立的颈下人组成的对称,其实这种情况与DNA一端是双股螺旋,另一端是被打开的两个单股螺旋相近似。
从人体解剖形态的对称性研究不难看出:头脑的左右脑半球合在一起,集中位于颅骨内,受颅骨保护,总体上是一个外骨骼器官,是从外向内呈收缩生长趋势的聚合表达体。腹脑的左右脑半球彼此分离,必需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颈下人配对组合而成,包围着脊柱骨,总体上是一个内骨骼器官,是从内向外呈发散生长趋势的裂解表达体。这些新发现与我们原有的解剖学观念都相去甚远,西医的传统解剖学在此处是一片空白。在人体解剖基础形态学研究中的这种进步对临床医学研究尤其是脑科学研究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8、腹脑存在的证据链
解剖学发现:19世纪中期德国精神病医生莱奥波德·奥尔巴赫。在一次用简易显微镜观察被切开的内脏时,他惊奇地发现,肠壁上附着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该网状物正是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这个总开关不仅能分析营养成分、盐分以及水分,而且能对吸收和排泄进行调控,并可以精确平衡抑制型与激动型神经传递物、荷尔蒙以及保护性分泌物。
药理学发现:19世纪中期,英国研究者william M.bayliss和Emest H.starling从麻醉犬的小肠实验发现肠蠕动反射。1917年德国科学家Paul Trendelenburg证实了这一发现,即蠕动波也能在豚鼠离体肠管体外浴槽中产生,而这时并没有大脑、脊索、背根或颅脑神经节参加。
细胞学发现: 在肠神经系统(ENS)的解剖结构形态上看到神经元成分明显地像脑一样,是由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星状细胞的神经胶质所支持,而不像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是由胶原和雪旺氏细胞所支持。
神经学发现: 几乎每一种有助于大脑运作和控制的物质,也都同样地发现于肠中。大多数神经递质,如5-HT、多巴胺、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碳、在肠中都有。有20多种小的脑蛋白,也叫神经多肽也被发现于肠中。
组织发生学发现:“腹脑”与神经系统的发生有相同或相似的渊源,是原始的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比如,古老的腔肠生物拥有早期神经系统,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高级动物才由这种早期的神经系统慢慢演变为功能复杂的大脑,而早期神经系统的残余部分可以转变成控制内部器官如消化器官的活动中心,即“腹脑”。这个转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可以观察的。在胚胎神经系统形成的最早阶段,神经细胞凝聚物首先分裂,一部分形成中央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在胚胎体内游动,直到落入胃肠道系统中,在这里转变为独立的神经系统,后来随着胚胎发育,在专门的神经纤维―――迷走神经作用下该系统才与中央神经系统建立联系。 这样就形成了两个脑子,而且两个脑子在节奏上存在相似之处,一个出了毛病,另一个就受到影响,也跟着出问题。
免疫学发现: 一个人的内脏在75年中大约要通过30多吨的营养物质和5万多升的液体,这些东西的通过量由腹部大脑高智能地操纵着。腹脑能分析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的成分,并使人体免受各种毒物和危险的侵害。肠子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拥有人体70%的防御细胞,大量的防御细胞与腹脑相通。当毒素进入身体时,腹脑最先察觉,然后立即向大脑发出警告信号,人们马上意识到腹部有毒素,接着采取行动:呕吐、痉挛或排泄。
病理学发现: 患有慢性肠胃病的70%的病人在儿童成长时期都经历过父母离婚、慢性疾病或者父母去世等悲伤。这是因为“腹脑”是内脏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它既与大脑和脊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大脑。另外,人患忧虑症、急躁症,以及帕金森病等疾病都能够引发“大脑”和“腹脑”出现异样的症状。在患老年性痴呆症及帕金森氏病的病人中,常在头部和腹部发现同样的组织坏死现象;疯牛病病人通常是大脑受损而出现精神错乱,与此同时肠器官也经常遭到极度损害;当脑部中枢感觉到紧张或恐惧的压力时,胃肠系统的反应是痉挛和腹泻。
生理学发现: 双脑之间是通过十二对脑神经中的第十对,叫“迷走神经”进行沟通,它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迷走神经(n.vagus)可一点也不迷糊,因为它是最重要的脑神经之一,主要作用就是掌管我们的心脏、肺脏、消化器官与腺体。也就是: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大部分器官,如心脏等器官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腹脑”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又相对独立于大脑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从腹部到大脑的神经束比反方向的要多。90%的神经联系是从下至上的,因为它比从上到下更为重要。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都产生于腹部的“第二大脑”。这套神经系统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于是,“腹脑”就像“大脑”一样,能感觉肉体和心情伤痛。
结构对称性(解剖形态学)发现: 跳出了神经系统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放在“人体巨系统”解剖形态的相似性与对称性方面,产生了关于“颈上人”与“颈下人”的解剖新发现。产生了许多惊人的解剖新见解比如:找到了颈上人与颈下人唯一的解剖对称定位坐标原点——肝门静脉与垂体门静脉。
9、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腹脑的人
王锡宁直接发现了“腹脑”存在的解剖形态学证据,使“腹脑”与“头脑”的区别就向“脚”和“手”一样的清楚。我们不会因为“手和脚都有5个分叉”而把“脚”说成是“手”。
“腹脑”是当代解剖学最重要的发现。全面掌握和整理历史资料,从历史的角度全景透视“腹脑”的人类研究过程发现:
第一、 拜伦罗宾逊1907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腹腔内游离的神经网。
第二、王锡宁1993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人体躯干。
第三、迈克尔·格肖恩1998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胃肠壁的神经丛。
由此可见, 拜伦罗宾逊1907年发现的“腹脑”和迈克尔·格肖恩1998年发现的“腹脑”都是在针对内脏的“植物神经系统”进行“拟脑化研究”,只有王锡宁真正找到了“腹脑”人体解剖形态学的直接证据,证明“腹脑”与“头脑”的解剖对称性客观存在。不仅如此,王锡宁依据人体的解剖生理对称性研究,还进一步发现“自然人的个体不仅包含有头脑与腹脑两个脑,其实是包含有颈上人和颈下人两个身体——人是由两个对称身体构成。” 当全世界的学者还在彼此争论头脑与腹脑的解剖问题时,王锡宁已经将颈上人和颈下人两个身体的解剖对称性蓝图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终结了学术界关于头脑和腹脑的争论,又开启了一扇门,把人体解剖学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
王锡宁从人体解剖形态学着手,还原西医人体解剖组织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解剖学的组织“管腔”为索引展开对称性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惊人的新发现。这些发现让我们相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真正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总量有所增加的那些孤独的研究工作绝对都是师法自然的。如今西方科学家通过解剖研究发现“腹脑”客观存在,证明二十年前王锡宁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当时所用的方法是先进的。二十年前的结论在二十年后受到解剖研究新发现的有力支持,令人激动和兴奋。
因为王锡宁直接发现了“腹脑”存在的解剖形态学证据,使“腹脑”与“头脑”的区别就向“脚”和“手”一样的清楚。我们不会因为“手和脚都有5个分叉”而把“脚”说成是“手”。我们相信“腹脑”像“头脑”一样也有左右脑半球,“腹脑”的左右脑半球是分开的,分别位于男人和女人的躯干。迈克尔·格肖恩教授把“腹脑”看成是面临淘汰的低级工具,事实上,从“腹脑”到“头脑”的个体生物进化方向恰好与从“头脑”到“腹脑”的人体生长发育方向相反。 腹脑的出现是生命进化的重要标志。
说到底,作为一个社会生理问题“男女结婚”是腹脑发育的需要,不是头脑的需要;“头脑”只是一个人的大脑,“腹脑”则是花开二处、分别生长在一男一女两个人的身上,“腹脑”是社会的大脑。社会是一个大人物,人体是一个小社会。见图10-头脑与腹脑。腹脑发育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组成家庭一起生活,腹脑发育的生理需要是人类社会婚姻生活的物质基础! 男人的劲下人与女人的颈下人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腹脑”是生命进化从“头脑”到“腹脑”的伟大跨越。
图10-头脑与腹脑
10、“腹脑”生理功能定位
腹脑是人体欲望的表达中枢,腹脑是智慧的处理器。头脑是人体思想的表达中枢,头脑是知识的处理器。腹脑和头脑是交替工作,一个工作,另一个要休息。
准确的讲“腹脑”的生理功能定位是:食欲、情欲、性欲及代谢运动。
“消化腺-平滑肌”联合发动食欲,“肾上腺-心肌”联合发动情欲,“性腺(睾丸/卵巢)-骨骼肌”联合发动性欲,“甲状腺-神经纤维”联合发动代谢运动。大量“腺体-纤维”联合组件参与肠神经系统(entenic nervous system,ENS)活动构成腹脑中枢。
腹脑是人体欲望的表达中枢。吃的欲望!爱的欲望!玩的欲望!自由的欲望!一切不可思想的欲望尽在期间。基于功能对称性研究发现,腹脑的思考方式是用身体不自主的“行为冲动”来进行的,比如“胃肠蠕动”,“心脏跳动”,“呼吸运动”和“性交冲动”等。
“腹脑”与“头脑”最大区别是:“腹脑”其中“突触”结构大量的是由复杂的“神经元-效应器(如平滑肌、腺体)”环路构成,腹脑的神经效应器环路是天人合一的真实世界的组成部分,是人体直觉的发源地;“头脑”其中“突触”结构则是由简单的“神经元-神经元”环路构成,头脑单纯的神经元环路是建造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是人体知觉的发源地。
头脑的生理功能定位是: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思维运动。
头脑是人体思想的表达中枢。我们用头脑思考,头脑思考的方式是用“神经元-神经元”环路制造“膜电位反转”来进行的,头脑思考的方式主要是能量的位移,从电动作到电动作、从概念到概念产生知觉意识;我们用腹脑抒情,腹脑的思考方式是用“神经-效应器”环路制造身体不自主“行为冲动”来进行的,腹脑的思考方式主要是物质的位移,从电动作到身体机械动作产生直觉反射。
头脑是知识的处理器,从电到电变化,从概念到概念,可用智商测量, 是聚合表达体(外骨骼),位于人体脖颈以上,解剖构造是男女双性体,属于个人独立的脑; 腹脑是智慧的处理器,从电到机械变化,从实体到实体,可用情商测量, 是裂解表达体(内骨骼),位于人体脖颈以下,解剖构造是男女单性体(颈下人男女有别),属于社会合作的脑。
腹脑是人体欲望的表达中枢,腹脑是智慧的处理器。头脑是人体思想的表达中枢,头脑是知识的处理器。腹脑和头脑是交替工作,一个工作,另一个要休息(乐潜山按,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而统一,交替循环运动)。
11、“腹脑-头脑”电生理循环(简称双脑循环)
血液循环是无意识的先天本能的,双脑循环是有意识的后天建立的。双脑循环和血液循环彼此对称独立、互相制约共同组成生命健康之路。有意识的进行双脑循环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生命健康。腹式呼吸训练是促进双脑循环最简捷的人工方法,广泛应用于气功、瑜伽、冥想、太极拳的训练中。人类有80%的疾病与过度思虑情志有关,因此,人类有80%的疾病是可以通过双脑循环训练得到自愈。
腹脑除了通过神经-效应器环路自由宣泄欲望,“腹脑”还要与“头脑”保持电生理循环平衡,让思想和欲望保持电生理平衡,把头脑产生的过剩电信号转换为人体组织的生理机能运动并对外界产生物理刺激。用身体的生理机能运动转换神经元的电运动是“腹脑中枢循环”的代谢技能,这是一种与’头脑中枢循环” 运动相对称的代谢补偿活动就像血流经过肺用二氧化碳转换氧气,来自“头脑”中大量的非特异性值班电信号(如生命中枢反射)一定要用“腹脑”的欲望消化释放掉。反之,来自“腹脑”中大量的生理欲望活动也会反射转换为“头脑”中的思想或幻想,用神经元的电动作(思想)释放身体的生理机能动作(欲望)是“头脑中枢循环”的代谢技能。
用腹脑的身体活动改造头脑的思想活动,用头脑的思想活动改造腹脑的身体活动,这就是“腹脑-头脑”电生理循环。“腹脑-头脑”电生理循环简称“双脑循环”,双脑循环对于生命健康的积极影响就像血液的“体循环-肺循环”一样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身体自我净化平衡机制。太极拳是一种用思想导引身体的活动,练气功是一种用思想导引身体的活动,瑜伽是一种用思想导引身体的活动,冥想是一种用思想导引身体的活动,催眠是一种用思想导引身体的活动,祈祷修行是一种用思想导引身体的活动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用思想导引身体的健康养生方法?这些形式各异的健身方法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技术特征是:用思想导引身体活动!这正是“腹脑-头脑”电生理循环即双脑循环。人类有创伤、畸形、感染、肿瘤、功能障碍五大类疾病,其中感染、肿瘤、功能障碍三大类占80%的疾病与过度思虑情志伤害有关,因此,人类80%的疾病有可能通过双脑循环训练得到自愈。
来自脑干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性神经冲动(神经值班电信号)维持调控着呼吸、心跳、体温、血压、吞咽、呕吐、消化等生理活动故有“生命中枢”之称。生命中枢调控呼吸、心跳、血压、体温、消化等生理活动工作场所是“人中-脑干网状结构”;调控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等生理活动的工作场所是“脊髓”;实现记忆、思维、分析、逻辑推理、语言等生理活动的工作场所是“大脑皮层”。
图11-血液循环与双脑循环
血液循环是从心传导系(由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普氏纤维反射区组成)产生心电起博信号驱动,指挥心脏泵血运动从体循环到肺循环完成。双脑循环是从脑干生命中枢(由呼吸、心跳、体温、血压、消化反射区)产生生命起博信号驱动,指挥身体运动从腹脑到头脑完成电生理循环。见图11-血液循环与双脑循环。
血液循环以“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普氏纤维”自主搏动为起点采用“中央驱动”方式执行闭合循环(体循环与肺循环交通闭合),双脑循环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自主活动为起点采用“周围驱动”方式执行开放循环(身体与外界交通开放)。血液的中央驱动闭合循环功能与双脑的周围驱动开放循环功能彼此内外反向对称。
早在1993年王锡宁就在他的姊妹篇论文中对“腹脑”与“头脑”的循环代谢生理功能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统描述。“腹脑”与“头脑”有各自不同的的食物链,但消化吸收过程都是通过物理粉碎和化学粉碎交替进行将食物彻底粉碎转化为营养和身体材料,都是用营养推动维持生命,其中的过程原理相通。见表3.
表3 “腹脑”与“头脑”的循环代谢生理功能
注:ATP(三磷酸腺苷)——体内生命活动直接能量来源的容器
功能对称性提示:血液循环是无意识的先天本能的,双脑循环是有意识的后天建立的。双脑循环和血液循环彼此对称独立、互相制约共同组成生命健康之路。有意识的进行双脑循环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生命健康。腹式呼吸训练是促进双脑循环最简捷的人工方法,广泛用于气功、瑜伽、冥想、太极拳的训练中。间歇性游泳是强健腹脑的特效方法,游泳时身体因水的浮力会暂时失去重力压迫,关节韧带自然舒展放松,手脚必需不停划动保持身体在水面平衡,呼吸必需深沉保证身体充足供氧,头脑必需暂停工作忘掉烦恼纷扰,因情志过度思虑瘫痪的双脑循环功能就会自动康复。因此,游泳池比医院更重要,人类的自助健康之路在水中。
12、双脑循环与催眠术
双脑循环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自我进行,比如练习气功、太极拳等可以产生医疗功效及超常能力,简称双脑循环自体效应;双脑循环也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被动进行,比如催眠术,也可以对被催眠者产生医疗功效及超常能力,简称双脑循环异体效应。双脑循环训练可以开启人类神奇的力量包括健康驱动能力。
用腹脑的身体活动改造头脑的思想活动,用头脑的思想活动改造腹脑的身体活动,这就是“腹脑-头脑”电生理循环简称“双脑循环”。双脑循环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自我进行,比如练习气功、太极拳、瑜伽等可以强身健体产生医疗功效甚至产生超常能力,简称双脑循环自体效应;双脑循环也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被动进行,比如催眠术、祝由术等,通过催眠师的暗示诱导操作,截断被催眠者的头脑反射并进行意识替换,在被催眠者的腹脑与催眠师的头脑之间建立“双脑循环”,因此,也会使被催眠者产生医疗功效及超常能力,简称双脑循环异体效应。
磁力说
现代催眠术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十六世纪。物理学家及神秘主义者P.A.帕拉塞尔苏斯(1493—1541)认为磁石可以释放出一种透过空间的微秒的流出物,使人体受到影响。J.B.范·赫尔蒙特(1577——1644)支持动物磁力说,他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发散出一种磁石的流质,这种流质可以随意被运用来影响他人的精神或肉体。V.格雷特勒克则在英格兰将这种现象用于治疗。这种学说粗糙而又没有对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被科学界拒之门外。
麦斯麦术
麦斯麦是维也纳的一位医生,他也认同磁力说,并将期应用在医学治疗中。他用磁石按摩人们的身体或在他们身上通磁,发现这样能使人们进入催眠状态。麦斯麦发现了引起催眠现象的方法,所以这个方法就以“麦斯麦术”命名。
1849年,麦斯麦术医院在伦敦建立,不久,英国的其他城市也都创办了类似的医院。麦斯麦术虽不被医学界和科学界所接受,但由于其治疗功效客观可见,人们仍愿意尝试。
麦斯麦术的治疗方法在奥地利引起了轰动。当时,麦斯麦医生在他的治疗室里,摆着一个装有铁屑的桶,从中通出一些金属棒。麦斯麦让病人手扶金属棒,并告诉他们桶里的磁气可以通过金属的传导到人的身体来治疗病症。看上去十分奇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经过这样的治疗,很多人居然病愈了。后来他到了巴黎,用同样方法成功治疗了一些病人,赢得极高的声誉。但同时也遭到科学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反对。很多人指控麦斯麦是骗子。争论一直到了皇宫,引起了路易十六的注意。于是他委托一个包括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内的调查组,前去调查麦斯麦的奇怪疗法,结果富兰克林宣称麦斯麦的磁力说只是一场骗局。这样的判定宣告了麦斯麦悲惨的命运,最终麦斯麦不得不离开巴黎,在瑞士寂静地度过他的余生。
詹姆士·埃斯代尔(1808——1859)在印度施行麦斯麦术,他有一百多个病例证明麦斯麦术的麻醉功效,埃斯代尔曾施行三百次左右的大手术,及无数次的小手术,都成与麦斯麦术之下,受术这似无所苦。[3]这些手术都证实了麦斯麦术的麻醉功效,而且实验证明麦斯麦术的镇痛效果逼吗啡、针麻更好。
布雷德术
布雷德(约为1795——1860)是催眠术的创始者。和其他麦斯麦术的研究者不同,他从未和医学界发生决裂,因此,麦斯麦术者也从未视他为同道中人。他称麦斯麦术的昏睡为神经性的睡眠,而另创neurypnology一词以称其基本学说。[4]这个词后来演变成hypnotic,即今天的“催眠”或“催眠术”。
布雷德发现当人们注视于视线之上的一个明亮而单调的物体时能引起一种不自然的睡眠,即精神疲劳所致。他提出“注视既久,便可使眼睑的上举肌麻痹而能引起不自然的睡眠”,麦斯麦的现象就是这种睡眠的证据。他用生理学的解释消除了麦斯麦术的神秘性,也就赋予麦斯麦术新的生命,并被医学界所接受,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布雷德对于催眠术的早期学说侧重于感觉的凝注,而由视觉的凝注变为注意的凝注是一种进步。他承认暗示是引起催眠的要素,这样他的学说中心就由物理方面转移到心理方面。
催眠术
“催眠(英文Hypnosis,原自于希腊神话中的睡神Hypnosis的名字),是由各种不同的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是一种高度放松,注意力集中的高度受暗示的状态,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运用催眠的方法可以开启人类神奇的力量包括健康驱动能力。但当时不叫催眠而称为“咒术”,这种方法在中医里被称为“祝由”。“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施展咒术的人称为神官或魔法师。咒只是进行暗示的一种符号工具,当病人头脑过度思虑(头脑一直工作不肯下班)导致双脑循环自体效能瘫痪就会诱发各种疾病,所谓魔法:就是用咒符暗示驱逐头脑中杂乱顽固的想法,让头脑彻底断电(包括五断:断意识、断情志、断逻辑、断思维、断记忆)进入忘我境界,让头脑暂停工作,重新建立头脑-腹脑电生理循环平衡,通过修复双脑循环自体效能减轻疼痛和治疗疾病。宗教对健康有益的各种祈祷暗示与催眠术异曲同工,产生健康促进作用的机理在于通过信仰诱导抑制头脑过度思虑,催眠和暗示产生医疗作用的关键点是让病人进入忘我境界,产生疗效的前提是要放空头脑“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也应验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心宽体胖”等民间传说。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难以回答关于催眠和暗示的本质,对于催眠状态中观察到的种种奇特的事实包括疾病神奇自愈往往会感到十分惊讶和莫名其妙。其实,催眠与暗示是人类觉醒与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是人体潜在(鲜为人知)的双脑循环异体效应结果。現今,催眠仍然广泛被运用在许多医学、心理、美容、教育、运动、潜能开发、宗教甚或刑事侦察等领域。当我们知道其中促进健康的原理时定会风靡全球。
13、腹脑的体外思维原理
客体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与将自己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完全是两码事。客体对环境变化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客观的,所谓“客观”地认识事物其结果反映出来的只是事物运动的一面,并非是事物的真面目。
物理学家的工作归根到底是用头脑来研究运动,而腹脑学家则不同,腹脑学家不是用头脑而是用运动去研究运动,腹脑学是一门比物理学更加科学的专业。
图12-头脑工作原理
图13-人脑与电脑的可擦写共性
头脑工作原理
了解头脑的工作原理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反映外界刺激的周围感觉传入神经冲动在脑干网状结构被自动分解成两路,一路是非特异性神经冲动上传投射到大脑皮层产生觉醒,另一路特异性神经冲动上传投射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特异性传入神经信号与非特异性传入神经信号在突触汇合发生信号绞索产生意识。第二,脑电信号在突触递质的帮助下,通过突触时,上级电信号会先被拆散成化学信号、再重新组合还原成下级电信号使用,突触递质会在一定范围引起周边血管舒张或收缩产生情绪。周边血管的情绪反应越冷静(情商),神经突触层的意识能力越清晰(智商)。见图12-头脑工作原理。
人脑与电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人脑,突触后膜可反复擦写的“电化学觉醒状态”与电脑中存储器可反复擦写的“电磁痕迹保持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见图13-人脑与电脑的可擦写共性。
体外思维原理分析模型
铅笔:构成运动“主体”包括显著运动和非显著运动。气球开关:构成运动“客体”包括外界增压和内部增压。灯泡:构成觉醒“意识”产生客体运动的认知,包括感觉(气球被动增压)和幻觉(气球主动增压)。见图14-体外思维原理分析模型(A,B,C,D)。
铅笔的位移作为一种外环境变化,气球与发光的灯泡构成一个客体内环境,客体的感受较多,能被客体反应出来的感受较少。
图14-A:铅笔无位移,气球无感受,灯泡无意识。
图14-B:铅笔有位移,气球有感受(被动增压),灯泡有意识(感觉)。
图14-C:铅笔有位移,气球有感受(被动增压),灯泡无意识。
图14-D:铅笔无位移,气球有感受(主动增压),灯泡有意识(幻觉)。
图14-体外思维原理分析模型
“客观”是生命体的局限。客体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与将自己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完全是两码事。客体对环境变化的感受是绝对的,对自身感受的表达能力却是相对的;感受的范围是无限的,而表达的水平却是有限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客体没有反应并非没有感受。我们从客观实践中所能发现的永远只是客观活动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客观活动的全体。
客体对环境的认识是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产生的,客体并不能直接感受环境本身,而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感受环境本身的变化。如图17中气球与发光灯泡构成的客体,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身旁是否放着一枝铅笔,即使在铅笔发生运动时,它也不可能知道究竟是铅笔还是周围气流在运动,客体只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甚至可以发现几种不同的环境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客体对铅笔的认识总是从铅笔的运动中,从环境与客体的能量转化中产生的。这些认识是铅笔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谋些性质或者说是铅笔的运动特征,客体不可能认识处于静止状态的铅笔所具有的原始性质。
客体对环境变化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客观的,所谓“客观”地认识事物其结果反映出来的只是事物运动的一面,只是事物运动的主观印象,并非是事物的真面目。因此,客观地认识事物其结果也可能是违反事实的,因为有生命的客体还可以自我驱动创造模拟感受。创造活动本身也是一系列的物质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在人脑中进行,也可以不在人脑中进行。通过体外思维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活动的本质。
客体的创造活动本质上是由内环境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的物质活动,这些物质活动与外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物质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像在体外一样。被创造出来的不是物质和能量本身,而是能量变化的规则信息,现代电脑所以没有创造性是因为它的内部缺少模拟机关,因此它只能按照人的计划重复人的工作。
14、腹脑的文化智慧研究
自然人有两个脑子!人们普遍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智慧只是头脑的事,与肚子无关,显然,双脑循环是智慧产生的生理条件。那些高级的神经活动从一开始就来自腹脑,腹脑的发现对揭开人类智慧起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双脑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迷走神经(vagus nerve),迷走神经是第10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为混合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腹脑可以独立运作,如植物人仍可以受孕生子。腹脑虽然重要,但仍不若大脑受人尊重,因此,现代人总是过度重视大脑的发展,对于如何促进腹脑的健康,仍一无所知。人只有在放松(头脑暂停工作)的时候,副交感神经才会运作,肠胃才会开始工作,当全身紧绷,交感神经处于备战状态,肠胃几乎是紧缩在一起。因此,压力大的人,多半都有肠胃的问题,以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最常见。
如何活化迷走神经呢?用腹式呼吸是最简单的方法。腹式呼吸深且沉,大且慢,可活化迷走神经,而加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副交感神经就是身体内部的保养系统。此外,活化迷走神经,还可以强化交感神经系统,并进而影响大脑的脑波并可以同时活化脑中的视丘,进而调节大脑皮质层各个区域,引发正向的生理过程。迷走神经的活化向上再经由脑干的神经核进入大脑,将讯息沿着两个路径传递出去。其中一个路径经由脑中的视丘,向上通往大脑皮质层各个脑区调节觉醒质量。通往额叶皮质层可以让过度活化的脑区安静下来,降低忧虑感,通往顶叶及枕叶则可以协调感觉及运动皮质层的韵律,增加注意力及机敏度,并使心境平和放松。另一个路径则经由进出脑中边缘系统的神经路径,影响与我们情绪有关的脑区。这也就是瑜伽为何如此重视腹式呼吸,因为它可以帮助腹脑愈来愈灵活,还可以活化迷走神经,让思绪纷飞的大脑逐一沉淀,最后放松身心,进入冥想状态,定心,放空,照见真实本性。
自然人有两个脑子!人们普遍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智慧只是头脑的事,与肚子无关,然而很明显,人的灵感一定要在头脑暂停工作、人的意识逐渐褪色时才会浮现,双脑循环是智慧产生的生理条件。那些高级的神经活动从一开始就来自腹脑,腹脑的发现对揭开人类智慧起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人其实是由两个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身体构成的,以颈部为界分别称为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分析证实,颈上人身体构造为男、女双性体,颈下人身体构造为男、女单性体。人不只是有两个脑子,其实是有两个身体,这也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比如结婚,结婚是人类最深的误区。结婚只是颈下人的解剖要求,颈上人本来就是男女双性体,解剖上没有结婚的必要。把一个传统的自然人当作两个人来对待,看上去有点逻辑混乱,但是这的确有解剖学上的科学证据,颈上人与颈下人它们的确是两个联体人,各有各的思想情感,各有各的物质需要,一个联体人工作,另一个就必须停止工作;一个联体人生病,另一个的健康也会受影响;一个联体人要犯罪,另一个可以拒绝或者反对。关于联体人的研究会引起现行法律和道德标准的严重冲突:联体人根据自己的脑行事,只对属于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另一个联体人在另一个脑的支配下发生的行为不应该承担责任,更不应该与之一起受惩罚。科学的进步呼吁我们的社会应该有适用于联体人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不是以自然人为单位,而是以颈上人或颈下人为单位进行执法和行为规范。此外随着联体人解剖学的出现,联体人生理学、联体人病理学、联体人临床医学、联体人心理学、联体人的法律、联体人的道德标准都会面临选择。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和要求等等许多观念都会发生深刻转变。
关系人类进步和根本幸福的2个要素:性爱和灵感,其实都是来自“腹脑”。人在获得性爱快感的那一刻,头脑是处于失控状态。人在获得灵感的那一刻,头脑也是接近失控状态。不愿意让头脑失控的人,其实既不能获得性爱快感,也不能获得真正的灵感。让头脑失控其实也是人获得健康的关键方法,远古以来流传至今就有排除杂念,意守丹田,气沉丹田,强身益智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没有人愿意相信他肩上的头脑只是维持秩序的红绿灯,我们一直无法真正理解人为什么要睡眠,即使是在睡眠中,我们头脑的红绿灯仍然在很认真的交替闪烁。有趣的是许多人在暴力犯罪行凶的时刻,头脑也是处于失控状态,然后才要后悔。
说到人的名字,根据我们的解剖基础理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实际需要有两个名字,一个是颈上人的名字,一个是颈下人的名字。
我们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般人普通的名字只是颈上人的名字,那些亲密的爱人或情人总是有彼此的昵称,爱人或情人之间的昵称是颈下人的名字,彼此呼唤昵称是他们的颈下人之间在彼此呼唤,所以才会特别性感和甜蜜。
还有文学家、艺术家发表作品时总是用笔名或艺名,这些笔名或艺名代表的是作品灵感真正的创造者即作者的颈下人,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社会生理现象或是一种科学现象。艺术实践从这里真正走在了科学发现的前面,艺术家成了科学的向导,很了不起,这是所有文学家、艺术家的骄傲。
腹脑研究不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准确的讲应该是科学艺术研究,研究突破它的人应该是具有科学和艺术双重天赋的人,其结果会对科学和艺术同时产生深远影响,因为腹脑涉及到我们智慧的起源。从我们的解剖基础理论出发:颈上人与颈下人是彼此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也就是说在解剖结构上,颈下人位于身体表面的特征在颈上人这些特征就会转移到身体内部,反之颈下人位于身体内部的特征在颈上人这些特征就会转移到身体表面。颈上人与颈下人在功能上是不是也有不同?传统的解剖、生理知识根本无法理解人的消化器官也有思考问题的类似大脑的功能,现在看来有许多证据能够证明消化器官从化学成分到通信网络都具有头脑的组织特征,但是我们认为:腹脑与头脑的工作情况应该正好相反,比如一种是逻辑的一种是非逻辑的,一种是清晰的一种是模糊的,一种是快乐幸福的一种是枯燥乏味的,一种是不用学习天生的本能一种是需要学习后天的技能,一种工作过程在身体内部进行一种工作过程则在身体表面进行,讲到这里让我们更加坚信:艺术表演的巨大感染力不仅是颈下人的一种思想功能,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科学的通信内容。把艺术研究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是一个巨大的错误,错误是因为没有找到艺术活动的科学根据。
颈上人与颈下人研究是将科学和艺术融为一体的纽带,从此不再分离。如果不是现在,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思想一定会倍受世人注目,成为时尚和划时代的标志。
15、头脑与腹脑的对话
图15-王锡宁(左)与儿子王泽文(右)讨论腹脑(2007年)
腹脑在哪里?
头脑:众所周知,在西医解剖学中,人体只有一个脑,那就是我。你算什么东西?
腹脑:我是“腹脑”,在中医解剖学里,以人的脖颈为界,“头脑”只是人体脖颈以上的部分——在中医解剖学里被称为“颈上人”,“腹脑”则是人体脖颈以下的部分——在中医解剖学里被称为“颈下人”。你不知道我,可我非常清楚地知道你,因为颈上人与颈下人是关于人体巨系统的解剖对称性自组织研究,该研究已经突破了西医解剖学的科学视野,闯入无人境界。
腹脑是生命的主人
头脑:你只不过是被包裹在衣服里的我的身体,你凭什么把自己叫“腹脑”,你以为你脱掉衣服就会被人重视,你以为你改个名字就可以与我平起平坐吗?
腹脑:我不是想与你平起平坐,而是要与你上下颠覆。我要让人们知道,在人的生命里,你只是表面上重要,而实际上我才是生命的主人,你只不过是比我先发育而已。你凭什么要把我装在你的衣服里当作你的身体,我脱掉衣服就不再是你的身体而是生命中的“颈下人”,我拥抱爱人就不再是你的奴隶而是社会完整的“腹脑”,我有我的主张,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生活,生命赋予我拥有和你一样的权利,我和你唯一不同的是我必需找到我的另一半,而你不需要。当人们一旦了解到真相,在无边无际的幸福和快乐里,你将会被人淡忘。就向白天辛苦的人期盼下班的时刻一样,人们在期盼着自由生命的身体解放。
腹脑是社会的大脑
头脑:你想成为生命的主人?你想解放身体到宇宙生命自由的深处?你想取代我主宰社会的地位?你想从衣服里跑出来向“魔鬼”一样的颠覆我的权力?你觉得这有可能吗?
腹脑:这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科学用IQ(智商)来测量你(头脑)的水平,用EQ(情商)来测量我(腹脑)的水平,结果发现:个人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80%是由EQ(情商)决定,20%是由IQ(智商)决定。你还觉得是你在主宰人类社会吗?如今,全世界的国家都在高度关注国民的素质教育,国民素质高低代表社会文明的水平,知识教育是提高你(头脑)工作能力(指逻辑力)的手段,素质教育是提高我(腹脑)工作能力(指操控力)的手段,重视素质教育就是要提升“腹脑”站起来管理生命,培养“腹脑”做生命的主人,人类社会已经苏醒,文明的曙光在闪耀。衣服是“颈下人”与“颈下人”彼此结合生成“腹脑”的“绝缘体”,“颈下人”脱掉衣服一旦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就不再惟你(头脑)是从、不再依逻辑行事,颈下人会奋不顾身、彼此舍命相随。在我(腹脑)求真求爱的路上,你(头脑)只是个多余的“胎盘”,不甩掉你(头脑)这个胎盘,我(腹脑)就不能学会自己呼吸,不设法阻止你(头脑)指手划脚,就没有我(腹脑)的幸福快乐。其实你(头脑)一直都很清楚我(腹脑)和你是不同的,你(头脑)从母亲的子宫里抢走所有的营养,左右脑每天牵手在一起,不需要结婚就能够达到成熟,我(腹脑)只能在母亲体外通过辛苦劳动获取营养,千方百计找到个异性的身体结合才能达到成熟。说到底,你(头脑)只是一个人的大脑,我(腹脑)则是花开二处、长在两个人的身上,我(腹脑)是社会的大脑。 社会是一个大人物,人体是一个小社会。男人的劲下人与另一半女人的颈下人结合成为完整的“腹脑”是宇宙生命盛开的花朵——是生命进化从你(头脑)到我(腹脑)的伟大跨越。
腹脑是直觉的工具
头脑:没有眼,你如何看?没有耳,你如何听?没有鼻,你如何闻?没有口,你如何尝?人的五大感官,有四个是属于颈上人,你的思想何来?你的生活何在?离开我(头脑),你(腹脑)只是一堆血肉。
腹脑:你(头脑)看到的只是光,你(头脑)听到的只是声,鉴赏光的美丽,品味声的精彩,领悟世界真理是我(腹脑)的思想。你(头脑)只能从非生命的物理过程观察宇宙——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觉,我(腹脑)则可以从生命的化学过程走出宇宙——获得关于世界的直觉,我(腹脑)漫游在灵心的世界里,可以用你(头脑)理解的方式表达,也可以用你(头脑)不理解的方式表达,去看你无法看到的,去听你无法听到的,去闻你无法闻到的,去尝你无法尝到的,去直觉你无法知觉的,这是我(腹脑)的生活。
人类所有获取灵智的成长手段,冥想的、意守的、专注的、放松的、调吸的、调心的、瑜伽的、太极的、禅定的、密宗的、科学的、宗教的、都是以“头脑”停止工作(头脑清场)为前题,都是以“腹脑”进场导航(腹脑觉悟)为觉醒。宗教用“信仰”的力量解除你(头脑)的工作权力,释放生命通灵的大智慧。科学用“试验”的结果否定你(头脑)的工作价值,释放生命通灵的大作为。
腹脑是健康的开关
头脑: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因为细胞的营养和代谢产物都要依靠血液循环处理,血液循环质量好,细胞生存环境就好。你凭什么说腹脑是健康的开关?
腹脑:血液循环是无意识的,双脑循环是有意识的。双脑循环和血液循环彼此对称独立、互相制约共同组成生命健康之路。有意识的进行双脑循环训练,为什么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生命健康;原因是头脑与腹脑彼此对称必需交替工作,一个上班、另一个就下班;如果头脑一直上班,平滑肌-心肌-腺体等腹脑组织就会集体下岗失业,当腹脑组织丧失机能时就无法与心跳产生谐振,血液循环就会被阻断造成疾病。腹式呼吸训练通过有意识的升降膈肌可以让头脑断电暂停工作,同时可以推动平滑肌-心肌-腺体等腹脑组织积极工作;腹式呼吸是促进脏腑血液循环最简捷的人工方法,广泛用于气功、瑜伽、冥想、太极拳的训练中。不仅如此,有意识的进行双脑循环训练,比如练气功、运用催眠的方法还可以开启人类神奇的力量,表现为腹脑拥有天人合一的超常能力包括神奇的健康驱动能力,因此,腹脑是生命健康的总开关。
[1] [2] 田在善. 有关“腹脑(第二大脑)”之说[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5):45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