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城发展管见(七):农科城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农科城发展管见(七)
——农科城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熊义杰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本文以杨凌农科城及陕西省的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杨凌农科城的现状采用相应的指,应用主因子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杨凌示范区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形成城市竞争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定量地确定了杨凌农科城的城市地位及发展方向,分析了农科城城市竞争力得不到提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农科城;实证分析
 
农科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衔接市区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作用,农科城建设的状况决定着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研究,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的现状和潜力,制定恰当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也有助于农科城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分工。尤其重要的是,杨凌作为中国农业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农科城”,其城市竞争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示范的兴衰成败。基于此认识,本文将对农科城的城市竞争力展开研究。
1杨凌农科城城市竞争力分析
1.1样本城市选取
考虑到未来城市的生态化发展趋势,这里用陕西其它地级市(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与杨凌作比较。咸阳市距离西安仅20公里左右,实际上相当于西安市郊区的一个外围城市,城市化建设实际上完全可以纳入西安市整体之中进行一体化布局,比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就设在咸阳市的北郊,虽然距离西安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但在总体布局上显得比较合理,有利于西安大都市的长远发展。铜川(位于西安市北部)和渭南(位于西安市东部)距离西安大约均在70公里左右,作为次增长极按照辐射圈层理论尚属比较合理,但在西安和宝鸡之间,由于两市距离较远(约170公里),却形成了辐射断带。其实,在西安和宝鸡之间,现成的增长极是存在的,这就是杨凌农科城。杨凌有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从城中穿过,东西距离西安和宝鸡各80余公里,正好可以在两者之间发挥承接和中转作用。尤其重要的是,杨凌(含武功)是周边县域包括乾县、周至、岐山、扶风、眉县等地的客货经西宝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线进出西安的必经之地,多年来在事实上就担当着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所以,在研究杨凌农科城的城市竞争力时,就以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作为参照城市进行分析比较,以体现杨凌农科城的城市竞争力现状。
1.2指标的确立
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测度,目的在于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定量地表现城市竞争力及所包括的各个方面,从而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城市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这种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情况,便于比较。但是由于指标过多,特别是许多指标需要进行问卷调查或专家评分,资料采集比较难,同时数据的处理和计量分析的难度也很大。因此,这里对城市竞争力的测度,遵循综合性和重点突出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和经验以及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两级指标体系,每项指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城市的竞争实力状况,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如1所示。
2 农科城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测度
2.1定量分析方法选用
城市竞争力评价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各学派基于对资源能力的分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法是国际上采用的较为先进的方法,不需要因变量即可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分析结果。
   

   

 
2.2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份分析
根据2005年《陕西省统计年鉴》及杨凌一些官方资料查得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后,通过SPSS10.0统计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陕西省11个城市的19个竞争力衡量指标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具体分析过程如下(具体每步结果省略):
⑴将收集到的n个城市的m个评价指标的资料组成一个m/n的矩阵,本文中n=11,m=19。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数据库,由于各个指标单位不同,为消除量纲和数量因大小不同对因子分析的影响,需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⑵计算城市竞争力表现要素的相关矩阵,即协方差,由于已标准化,协方差即相关系数矩阵R=XX’(Rjk)(j,k=1,……m)。
⑶求R矩阵的特征值λ及相应的特征向量I,每一特征值占特征值和的百分比即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按照特征值或累计方差贡献率≥85%,确定主因子数。
根据特征值累计贡献率≥85%的原则,提取了四个主因子,即变量相关矩阵R有四大特征根,分别为10.192、2.557、2.227、1.578,它们一起解释了变量X的标准化方差的87.13%。因此,可以认为前四个主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第一个公共因子贡献率为54.056%,解释了大部分信息,说明它是四个公共因子中对城市竞争力贡献最大的公共因子。
根据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可以得到主成分预测函数为:Z = 0.54056P1 + 0.13933P2 + 0.11111P3 + 0.08027P4。
⑷因子旋转。为了明确每个主因子的含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突出各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需进行因子旋转。因子旋转模型为:B=AT。
由此容易看出每一个主因子是由哪些变量决定的。
2.3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序
由以上各步的分析结果,得出各城市按照主因子和综合竞争力的得分及排名如表2所示。
          

   

 
3 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结果分析
3.1排序结果说明
根据表2中11个城市的竞争力得分情况,可以看出:(1)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城市竞争力较弱。在陕西省的这11个地级市中,只有3个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大于0,而且都大出的不多,只是略微高于平均水平。杨凌的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排名很靠后,但与延安市、铜川市相差也不是很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有可比性。(2)在贡献率最大的“综合因子”中,只有西安的城市得分值大于0,并且明显高于其他各城市。而杨凌的此项城市竞争力的排名为倒数第二,说明杨凌的综合经济实力相对其他地级市相当低,与铜川市、安康市几乎不相上下,并且略高于商洛市,这也说明杨凌虽不可以与西安市等发展较好的城市相媲美,但已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3)在第四主因子中,杨凌的因子得分最高,在所有比较的城市中占据着第一位,包含的指标大都为均量指标,由此表明杨凌的人均生活水平相对是很高的。(4)除了西安、咸阳外其余各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差别不大。
3.2农科城城市竞争力滞后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杨凌农科城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杨凌城市竞争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由此可以探讨农科城建设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1)没有依托大中城市区位优势。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承担着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对外进行科教示范的历史使命。农科城位于原武功县的这个乡村小镇,没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可依托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气不旺、经济总量小、税源不足,一直是农科城发展中的劣势。
(2)城市规模偏小城市服务职能层次较低。人口规模太小致使农科城的经济发展不起来,规模小,生产要素积聚、基础设施共享程度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城镇的积聚、辐射能力也受到多方面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科城的进一步发展。农科城原本就是在武功县杨陵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础较薄弱,城市的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职能仅局限于较低层次。
(3)引进人才的力度不够。一个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区,首先要求具有维持人口生存的多方面综合功能。在此基础上,才是突出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化城市。目前在农科城城市化建设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协调,这就使农科城一直存在着一个“人气不旺”的问题,使得教学科研人员的很多切身问题难以解决。虽然,农科城几年来在引进人才方面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工作,但由于示范区的城市综合功能不具备,在人才引进方面仍然起色不是很大。
4提升农科城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4.1重视农科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就是城镇用水、用电、交通、电信、能源供给结构,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物质基础,体现着城市发展的硬件环境。目前,城市建设中倡导“以科学城市规划塑造形象,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增强吸引外资和高素质人才的区位吸引力,实现城市聚集经济、扩大市场辐射的增长极作用”。这也就是所谓的“筑巢引凤、引鸡下蛋”。以此为指导,农科城必须从长远着眼,结合实际进行农科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4.2改善农科城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加强农科城的城市规划工作,是实施农科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对农科城的规划要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生产与生活,以及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关系,从根本上改善农科城的环境,提高农科城的质量,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强供电、供热、燃气和电信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强化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和环境监测等工作,进而形成保持和优化城市环境的长效机制。
4.3重视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农科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人气不旺”的问题,农科城要实现农业高科技化必须要有充分的人力资源,而且必须是高科技技术人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要留住现有的人才。要留住现有的人才,就必须切实解决好知识分子面临的各种切身问题。杨凌示范区建设6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解决了不少过去遗留的历史问题。下一步,管理部门还应该根据农科城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容量小等特点,在安置科技开发骨干人员配偶及子女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设法留住现有的人才。其次,要为优秀的科技开发人才提供充分展示其才能的舞台,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创业。尤其是要为各种类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机会,以便解决农科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规划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0(11).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1~5.
[3]赵海莉.西部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05,(5).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陈仲光,徐建刚,王锡福.基于“基准分析”模式的福建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J].规划研究,2005,(3).
[6]曹洪峰.淄博与周边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11).
 


* 本文曾在《统计与决策》2007年3月(理论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