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克里米亚被俄罗斯“收编”,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关系急剧恶化,美欧出台多轮对俄制裁措施,涉及金融、能源等多个经济领域。不过,欧盟制裁并没有达到迫使俄罗斯屈服的目标,反而伤及自身。
现在,制裁的结果逐渐显现,只是,好像有哪里不对:尽管美国也参与了制裁俄罗斯,但2014年美俄双边贸易额却出现大幅增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美俄双边贸易额增长近6%。与此相对的是,去年欧盟和俄罗斯的贸易额却减少了10%,2015年的前两个月甚至骤减1/3。
欧洲企业协会驻莫斯科主管弗兰克·邵夫6月1日在俄罗斯《生意人报》发表谈话时指出,“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美国人向欧洲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欧俄贸易量大幅减少,然而,美俄贸易额却在增长。虽然西方制裁不断加码,但美国企业仍旧愿意在俄罗斯做生意。即便有来自白宫的压力,美国企业并没有急于离开俄罗斯市场。”
邵夫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就在上周,美国公司贝尔直升机公司与俄罗斯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俄罗斯进行许可组装生产协议,而与贝尔直升机合作的俄罗斯厂商及其CEO就在欧洲的制裁名单上。
反观欧洲,德国西门子未能赢得俄罗斯到喀山高铁数十亿美元的合同,中国企业和俄罗斯企业一起赢得了方案设计合同,并且还可能赢得建设合同。
制裁对欧洲国家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法国的军事工业和英国的银行业。但制裁措施在制定时对一些风险进行了控制,这些风险会给欧洲的利益带来最直接的危害。而德国经济的脆弱性可能会比其他国家更加广泛,因为德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大量贸易往来,而且德国的地位像是东西欧经济之间的一座桥梁。
现在看来,乌克兰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制造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欧盟与俄罗斯鹬蚌相争、美国得利。原因是美国不希望欧盟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独立力量,更忌惮欧俄联合而强大。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等都看出是怎么回事,但苦于欧盟内部尿不到一个壶里,尤其是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等仇俄的新欧洲国家从中搅局,让欧盟的领袖们力不从心。
由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表面上是为了遏制俄罗斯的崛起,实际上还有两层重大战略意义:一是避免欧盟与俄罗斯在经济上继续走近,时间久了形成共生共存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实施遏制俄罗斯战略。二是利用俄罗斯来消耗欧洲,避免欧洲实力过强而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不利于美国控制欧洲。
事实上,美国是见不得自己的盟友和俄罗斯和平共处的,必须把他们搅的鸡犬不宁而后快,欧盟、乌克兰永远都是被美国涮的料。特别是乌克兰,弱就是弱,除了自己的命贱可以被利用外没有任何资本要求美国履行义务。所以,今天部分东欧以及前苏联几个新欧洲国家,其下场早就定下了。
话已至此,乌克兰危机的起因是美国造成的,难道美国人很关心乌克兰吗?非也。乌克兰现在陷于经济崩溃,1000万公民离境,GDP几近崩塌。美国要的正是这样的结果。他们需要这场冲突继续下去,令俄罗斯精疲力竭,让欧盟四分五裂(现在英国、希腊正在酝酿脱离欧盟的公投)。而乌克兰在这场冲突中将继续崩溃,则是美国人最不关心的。
这就是美国,坑害其盟友是绝不犹豫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弱势(如乌克兰)一方指望抱着美国的大腿对抗另一国,除了比较奇葩的中国朝贡体系下,偶尔还真有大国出来帮忙对方免受伤害外,都无一例外是弱国被自己所依靠的强国从头卖到脚,被教唆对抗,当枪使,然后“刷卡”到零。
有人说过,美国是最好的敌人和最坏的盟友。现在,一些所谓美国的盟友该长长脑子了,别事事听美国的,还得管束一下东欧、前苏联几个新欧洲国家,不要身在欧盟却吃里扒外跟着美国走。这些问题不解决,欧盟就永远是个泥足巨人,只能充当美国的提线木偶,为美国做嫁衣而自己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