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新股发行怎能保证新股质量


        随着股市上涨,证监会新股发行节奏也在不断提速,从一个月10家到目前55家,通过率也在不断提高,从去年上半年首发30家公司的80%,到下半年的89.41%,再到今年125家公司的89.52%,但是中国股市IPO质量问题也一直困扰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中国股市财报预告一般是先好后差,据媒体报道196只次新股 (去年年初至今年一季度末上市的个股)中已经公布今年一季度业绩的有120只,总体实现了净利润平均30%的业绩增长,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的有33只,占比超过1/4。除汇金股份和创意信息外,汇中股份陕西煤业暴风科技科隆精化等4家公司的净利润下滑幅度也都超过100%。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随着一季报继续披露,业绩下降公司将不断增多。
    在50只具有可比销售毛利率的公司中,一季度毛利下滑的公司有33家,占比2/3。溢多利一季度销售毛利率为37.78%,而去年同期的毛利达到62.2%,在2014年单季销售毛利维持在62%以上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突然“变脸”;欧浦钢网今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为15.61%,去年同期达到25.37%;两者的毛利下滑比例都接近40%。陕西煤业、博腾股份龙大肉食和创业信息的一季度毛利率下滑幅度都在20%-30%之间。
   次新股业绩下滑绩优传统行业吗,也有新兴技术行业,可见与所属行业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关联,纯粹是公司自身因素造成,而关键因素就是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夜进行财务处理,上市以后立马原形毕露,出现业绩下滑。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4月23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62家,其中,已过会34家,未过会52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85家,中止审查企业43家。中国IPO堰塞胡依然严重积压,但是过会未发行企业并不很多,只有32家,按照目前55家新股规模,根本不够一个月的发行量,充其量也就是半个月发行量。
  今年股市持续走出疯牛走势,不仅普通投资者看走眼,就是分析师也是看走眼,笔者认为证监会也没有料到中国股市会如此疯狂,需要加大新股发行来抑制疯牛行情。
  因此证监会在新股储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32家公司还不够一个月发行之需,按照证监会部署,证监会将在继续保持按月均衡核准首发企业的基础上,适度加大新股供给,由每月核发一批次增加到核发两批次。因此需要加大审核力度才能保证加快的IPO节奏,但是由于招股书多达几十万字,发审委员既有审核工作,又有本职工作,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突然加快的审核节奏,甚至于加班加点也无法完成审核工作。
   由于发审委员不能随意增加,在保持原来一个月20-30家新股的基础上,新股质量尚且堪忧,何况突然需要加大一倍发行量,也就意味着发审委员在一个月内需要增加阅读数百万字的招股书,按照一天十万字的速度,一个月22个工作日,也需要一个月时间,当然这是一个总量概念,而不是具体到某一个委员,这仅仅是增加的量,而发审委员也需要休息,发审委员如何完成这天量的工作,笔者心存疑虑;即使勉强完成阅读,搞得精疲力竭,思维自然受到压制,又如何判断招股书的真实性,招股书可是专业人员精心打造而成,即使精力旺盛之人也难以分辨真假,何况读书读得头昏脑涨。
   虽然在注册制下,发审委员不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负责,不需要对上市公司成长性负责,但是总要对招股书真实性负责吧!总要对信披质量负责吧!如果发审委员连看完招股书的时间都没有,又该如何判断招股书的真实性,又该如何判断信披质量真实性。
    何况现在没有实施注册制,依然实行核准制,而中国股市对拟上市公司来说上市诱惑又实在太大,而造假代价又实在太小,有的公司又不符合上市条件,发行人有足够的动力进行财务造假来达到上市的目的,这从次新股大面积业绩变脸可见一斑,因此作为上市门槛的守护人,发审委员理应肩负起应该有的责任,监管部门理应提醒发审委员从严把关,严格审核,更不能因为要加大发行,就放松审核,为加大发行而发行,让发审一关失去应该有的作用,在加大新股发行之际,也让许多涂脂抹粉的害群之马进入中国股市,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由于现阶段发审委员工作任务繁重,笔者建议在大批量增加发审委员以前,新股节奏理应得到控制,因为发审委员也是人,不可能无限制加大工作量,如果硬要加大工作量,只能让更多李鬼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