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说电影人大嘴巴?尤其是哪些盘踞中国电影江湖多年的大佬级人物。但从媒体释放的信息看,有些人的表达的确有问题。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面对今年2月底中国电影市场赶超美国跃居全球第一的好事儿,以及去年娱乐圈有关艺人涉毒、电影审查,等事件,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陈凯歌、张国立等影视界大腕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起了“药方”。
冯小刚继续猛批“综艺电影”,声称:“不会去拍我鄙视的电影”。春节前,冯小刚抨击“综艺电影”是“苍蝇”,并引发网络一边倒的反唇相讥,称其贺岁电影《私人订制》也不怎么样。更有网友挖苦小刚,当时有人批评《私人订制》时,冯小刚竟然深夜连发七条微博,骂人家“大尾巴狼”。这场“骂战”甚至也让人民日报加入,核心还是电影内涵和票房关系。冯小刚发家于纯娱乐的贺岁电影,靠娱乐积累资本和名气。他对“综艺电影”的批评,让人感觉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电影是文化产品,文化内涵和娱乐价值一个都不能少--后者票房基础,成为产品的核心要素。有文化无票房,电影人是失败的;有票房则说明有人气。就逻辑言,有票房的电影更符合电影市场的规律。
冯小刚在猛批“综艺电影”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嘲。对于他所钟意的《一九四二》只有4亿票房,而《私人定制》却高达7亿票房,不解。他对观众选择表达“失望”。但在公众看来,这却有些“得了便宜卖乖”。冯小刚和第五代导演的另两位大佬--张艺谋和陈凯歌进行“申奥(奥斯卡)”比赛的《夜宴》,当时也是骂声连连,冯小刚却认为审美达到一定高度,却并没有得到观众的尊重。
可见,冯小刚的表达逻辑是自己的电影--票房低的价值高,票房高的观众喜欢--反正他的电影才是最好的。对于别的电影,票房高则没有价值,而且是“像打劫银行一样打劫观众。”
如此怪论在“两会”重新发酵,人们自然一笑而已。除了电影,冯小刚另有“高论”--他和他的老伙伴张国立抛出了恢复繁体字的陈词滥调。所谓中国文化不要“失传”云云,所举例子也是从网上拈来“‘親’和‘愛’,变成简化字后,就成了‘亲不见,爱无心’,失去了汉子的造字内涵。”繁简汉字之争,看似有理其实是伪命题。13亿大陆人用简化字,港澳台不足3000万人用繁体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海外新移民也使用简体字,繁简两种汉字在世界协力推展中华文化。冯、张之论,不知理从何来?况且,伴随着两岸三地交流的频繁,繁体在在大陆,简体字在港澳台,识记起来并无障碍。
繁简汉字,多元并存,让时代去做自然选择才符合文化规律。汉字字体变化,从史前刻画符号到甲骨文再到篆、隶、行、楷的演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以文化卫道姿态去非议繁简字体,倨傲且无知。会拍电影和会演电影,并不代表着对汉字有权威发言权。
另一位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也有惊人之论,他的提案和娱乐圈涉毒有关,“明星涉毒问题是十分严肃的问题,谁这么做谁就不应该在这个圈子工作。”看似正义凛然,实则经不起推敲,若涉毒明星改过自新,演艺圈也不给他机会?很浅显的人生常识,却被武断的道德大棒给“棒杀”了。这种观点不合文化人的宽容,看上去更像是网络世界的愤青。以此情怀,陈氏“对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运作,我觉得早晚会超过美国”宛然一句口号了。
忝举中国影视圈三位大佬级言论,凸显中国电影人的“任性”。“两会”平台,代表与委员当然要畅所欲言,但也不可以随性而为变成了大嘴巴。公众可以原谅大佬们平日的口无遮拦,但在“两会”上还是要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