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怒江(12):悬崖人家
怒江两岸,大多是几十度——四五十度到七八十度——的陡坡。河谷地带也很少平地。据说,考虑土壤养分保持的需要,三十度以上的坡地就不适于耕种了。可是在怒江流域,三十度的坡地可能是很好的耕地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耕地的坡度可能在四五十度甚至七八十度。
也许因为平地的稀少而珍贵,很多村落就建在陡坡上;有些村落,干脆就在悬崖上。怒江两岸,很多这样的情况,悬崖上的住房,一侧就是万丈深渊。悬崖人家,想象中是颇有诗意的景象。但诗意是不能当饭吃的。人们的这种选择大多出于无奈。——如果将平地或者缓坡地用来盖房子,吃饭可能就没有着落了。
怒江流域资源的贫乏由此可以想象。解放之前,怒江流域大多还没有脱离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使其经济规模只能维持在很低很低的水平。可以想象,如果人口数量相当少,狩猎或者刀耕火种还是可以维持的。但是,随着人口数量增加或者经济规模扩大,资源的承受能力受到挑战,无论狩猎或者刀耕火种或者更加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作,都将难以为继。因此可以说,是人口增加将人们逼上悬崖的。
人口的增加导致资源承受压力的增强还在道路修建上体现出来。从六库到福贡,一路上都可以看到悬崖和半山坡上的人家。在居住比较集中的悬崖村落,近些年还修了简易公路。怒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山体大多是碎石,仅仅表面覆盖薄薄一层土。土层一旦破坏,滑坡和泥石流就成为必然。如果山上人家较少,进出可以通过简易的土路。这些土路大多顺着山脊,不仅可以走人走马,还可以成为雨季的水道。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一些村落开始修建公路。公路是不可能顺着陡峭的山脊修建的,只能修成盘山公路。山体坡度越大,公路就会修得越长,对山体的破坏就会越大。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山体坡度是四十五度,公路修成五米宽,山体水平面和里面都将是五米。事实上,怒江峡谷两岸,坡度大多在四五十度甚至七八十度,所以,五米宽度的公路,山体里面的破坏可能在七八米甚至十来米。从六库往福贡前行,一路上可以看到两侧陡坡上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将山体切割得一块一块,就像留下巨大的伤疤。这种盘山公路的修建对山体的破坏是长期性和整体性的。就长期性而言,因为怒江峡谷陡坡上土层很薄,因为修建公路而破坏的植被很难恢复;就整体性而言,修公路所破坏的其实不仅仅是公路所经过的狭小区域,而是每一段公路水平以下的几乎整个区域。因为修公路挖出来的都是碎石,这些碎石将公路水平以下的土层掩盖后,植被很难生长,其保持水土的功能必然丧失。
从六库往福贡方向前行,看似壮美的悬崖人家引不起一点诗意的感触;而看似人定胜天的悬崖公路,给我带来的尽是忧虑和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