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吐血的马桶盖



  在这个郁闷的春节里,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中国游客让日本的马桶盖脱销这则铺天盖地的新闻。

  本来,首尔是叫汉城的。因为担心会引起汉化,韩国把汉城改为首尔。本来,日本人也是过春节的,那时它们叫“旧正月”,因为同样的原因,它们在不久的过去改过元旦了。日本人给出的理由是,元旦的日期固定,春节则由于有闰月日间没准。

  本来,日本人不知道什么是春运。但因为春节前后中国游客猛增且大量的采购使得航班大量延误而变相体会到什么叫春运。国际旅游界因为中国游客的到来也开始有了春运。

  中国人到国外,本来是买高大上产品的。因为目前中国企业几乎什么都可以生产了,什么都买得到了,尤其是什么高大上产品都可以在家门口买到了,所以,突然转而在中国市场上买不到的产品了。那么,什么产品在家门口买不到呢?是那些高品质、高性能的普通产品。

  马桶盖在中国春节期间意外地上了头条,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我希望这应该引起那些因为产品销售不佳过年成为过关的企业的认真反思。

  熟悉我与刘春雄老师观点的读者应该知道,我们始终是鲜明的“产品主义者”。这种观点的本质就是,消费者喜欢和钟爱的始终是产品。而品牌的意义是建立在产品基础上的:一是减少了产品选择的范围,只在认同的品牌里选择产品;一是愿意为此付出高价。而没有品牌的好产品,即所谓的“无印良品”,一是因为需要花费时间去淘,这也是淘宝的由来,一是物美价廉,生产者叫不出价来。

  一方面是中国内需不振,一方面却是中国游客到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厨具。其原因无非是中国市场虽然产品琳琅满目,却鲜有令人一看就尖叫,一用就忘不掉的产品。小米脱销、Mate7脱销,虽然不典型但也说明一些问题。

  吴晓波是这么概括日本产品何以吸引中国游客的:

  很多人买了吹风机,据说采用了纳米水离子技术,有女生当场做吹头发试验,“吹过的半边头发果然蓬松顺滑,与往常不一样”;

  很多人买了陶瓷菜刀,据说耐磨是普通钢的60倍,“切肉切菜那叫一个爽,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气,轻松就可以把东西切得整整齐齐了”;

  很多人买了保温杯,不锈钢真空双层保温,杯胆超镜面电解加工,不容易附着污垢,杯盖有LOCK安全锁扣,使密封效果更佳,这家企业做保温杯快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很多人买了电动牙刷,最新的一款采用了LED超声波技术,重量比德国的布朗轻一半,刷毛更柔顺,适合亚洲人口腔使用……

  很多人买回了马桶盖。

  这款马桶盖一点也不便宜,售价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

  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买断货。”

  其实,制造业没有什么神秘的、高深的东西,无非是:

  做电饭煲的,你能不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

  做吹风机的,你能不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做保温杯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你能不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中国制造业能够迅猛发展三十多年,究其原因,无非是“市场换技术”的结果。简单说,就是把市场放开,让比我们强的企业进来。我们的企业呢,就拿着别人的产品研究、学习、模仿。先比葫芦画瓢,然后,“走人家的路让人家无路可走”。

  现在有那么一些人危言耸听地渲染外资出走。其实,你认真看看,走掉的有多少是先进的产品?所以走,是干不过同类的中国企业。它们到印度,到东南亚,到南非南美,无非是因为品牌比中国企业有国际影响力,赶紧去换个地方发财,这里已经无财可发了。

  “老师”走了,剩下可怜的中国企业,抱着学到的那点东西,产品上无力创新,品质上无力提升,成本上再无空间,靠促销,靠所谓的电商,断尾求生或食尾求生。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我真的感到困惑,为什么日德那些生产日常百货的企业不进入中国市场?想来想去,大概有下列可能:

  1,企业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没有能力进行国际投资。

  2,人家活得足够滋润,没有那个国际雄心。

  3,人家知道进入中国马上无路可走。也许刚进来能够发一阵子财,而一旦技术上被不讲究的中国企业破功,马上得卷铺盖。

  我接触过一些先进的中国企业。问它们为什么不重金进行技术研发。它们说,费很大力气搞创新,可能很快被模仿,别说赚钱,连研发成本都收不回,不主动创新,兴许还能活得更长些、更好些。你说,可怕不可怕?

  想想也是,跨国公司还抗不住中国企业的模仿,何况砸锅卖铁搞研发的中国公司?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营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搞研发是风险最大的投资。

  其实,因噎废食更不可取。比如人才。有企业就说,我培养的人才被人挖走岂不可惜?因此,都不培养人才。别忘记了,你的人才培养能力,别人是挖不走的。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问题集中在两点:

  一是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一是产品质量不过关。中国社会的整体小康是与制造业的整体60分直接相关的。而剩下的40分,30分是制造水平,10分是创新水平。

  这个结论的意义是,我们的企业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制造水平,即产品质量问题。

  产品质量是个系统工程。包括装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素质。比如成本控制,如果企业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而是不愿用新材料、好材料,甚至故意偷工减料,那控制成本与自杀有什么区别?

  所以不愿意在质量上下功夫,无非是因为价格上不去。

  一个已经被广泛传播的现象是,发达国家的物价水平(这里指的是制造业产品)普遍比中国低。这也是中国游客全球扫货的基本原因。也就是说,中国市场上物价并不低。对于这个现象,我的看法是:可怕的并非价格上不去,可怕的是价格上去了产品质量没有真正上去。

  毕竟能够到国外购物的中国人是有限的。大量的中国人还必须得在中国市场上购物。如果你的产品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价格却定得很高,那么,你就必然把人逼到电商那里去购买山寨货和低价货。

  不要小看消费者智商,他们知道钱应该怎么花!

  市场是无情的,企业必须拿出真东西,才能生存和发展。

  市场是有规律和底线的,你得认识规律,护住底线,才能生存和发展。

  我认识很多企业。这些企业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而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春节一个企业的营销老总到我家拜年,顺便带了一些企业的产品。我告诉他,这样的产品只能依靠市场开发和推广赚取一些销量,长期看扎不了根,因为产品具有先天的问题。据说这个企业的老板看我的公众号,我希望这个营销老总告诉他,我说的就是他的企业。如果不相信,就让随后的事实证明吧。

  营销能够缓解问题,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掩盖问题。但是,依靠营销缓解的问题和掩盖的问题,最终总会爆发。到营销掩盖不住、缓解不了时,一旦爆发,那就是死路一条。

  中国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的营销系统,最擅长的恰恰是利用营销技术缓解和掩盖问题。

  总有营销解决不了的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构成了营销的基础。

  而营销基础又是什么呢?好了,不需要用费劲解释它,企业把自己的大门关上,与优秀公司比一比各自大门内的东西吧。它们就是营销的基础。

  如果认为这还不够,那就比一比各自的产品吧。产品是大门内所有一切东西的结果。出了大门,产品就是营销的基础。产品创意是营销的产物,产品是大门内的产物,产品出了大门,又变成了营销的基础。

  货比货得扔,该关门最好马上关门,否则,最后连个大门也保不住。如果不想关门,那么,就好好解决大门以里的问题。

  我是营销人,但我不认为营销能够解决大门以里的问题。

  没有品牌,一点点都不可怕;但如果产品不过关,那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如果企业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关门是最好、最明智的选择。

  而如果因为价格问题,在产品上退而求其次,那不是营销,是丢掉营销底线的“三聚氰胺”,是“瘦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