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怒江(6):老姆登


回到怒江(6):老姆登

 

    201522日。

     不到下午两点就到了六库,临时决定赶往此次怒江之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老姆登。我上次来怒江的时候,老姆登还不怎么引人注意。近两年来,去老姆登的游客多了起来,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也做过报道。

    从六库去老姆登,只能先坐过路车到匹河乡,然后再坐小巴或者电三轮上山。六库到匹河不到一百公里,要跑两到三个小时。从匹河到老姆登,七八公里,也要半个小时。

    “老姆登”是怒族话,意思是“好在的地方”(怒江流域很多村落的名称都有“可居住”,“宜居住”的含义,可见在那里居住条件的恶劣)。老姆登全村好几十户人家,集中坐落在大峡谷东侧一个山坳里。说是山坳,并不很准确。相对于怒江大峡谷大多房子盖在悬崖顶上或者七八十度陡坡上的村落而言,老姆登所在的地方,只是坡度相对缓和一些而已。说这里“好在”,大抵也是这个意思。从匹河乡所在的江岸到老姆登,一直是七八十度的陡坡。窄窄的水泥路,不知道弯了多少道拐,才上到村子里。

    老姆登是个怒族村落,全村人都信仰基督教。老姆登最有名的,就是教堂及宗教仪式。我们住在郁五林家,窗户就对着几十米之外的教堂。教堂在周三、周六和周日才有宗教活动,我们去的时候正好错过了。

    不过,任何一个时间都会有美妙的风景,这是想错过也错不过的。老姆登正对着怒江西侧的高黎贡山,我们去的时候几座雪山顶上还有大片大片的积雪;夕阳之下,泛着灿烂迷人的金光。距离老姆登直线距离也就几公里样子的皇冠山,真如皇冠一样的造型,似乎伸手可触。但是,真正由此及彼,走路的话可能得好几天。怒江大峡谷空气洁净,遥远的景物看起来也近在眼前。

    夕阳之下,站在老姆登村头,怒江就在远远的脚下,一条蓝色的水带,由远及近再往远方流逝;我想象着,脚下就是一江碧玉。那一带,怒江的海拔也就八百米左右,而老姆登的海拔则在一千百米左右。七八公里之间就爬升了一公里的高度,想来是一件豪迈的事情。

     大概因为交通闭塞的缘故,老姆登还保留着很多古朴的东西,很多住房,还是传统的式样。怒族的民居,是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产物。比如,因为几乎没有一块可以使一间房子四脚落地的平地,因此这里的住房都是吊脚楼。有时候,房子一侧要用很多很多木头或者木棍支撑,这样的简陋住房就被叫做多脚楼。最简陋的那种住房,四方形的样子,面积很小,用木板围成墙,房顶则用石板作瓦。

     这几年由于旅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水泥砖瓦的房子。为了体现一点传统或者民族特色,这些两层或者三层的现代建筑的墙面,装饰了彩色的竹席。单个看起来,效果还不错。整体来看,这些现代建筑就像贴了膏药,是对风景的一种破坏。我们去的时候,村里已经有好几家旅游接待户盖了水泥砖瓦房子,还有好几户人家正在新建。这些房子在一片古朴和传统中,显得突兀而杂乱。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像老姆登这样的地方,其旅游价值就在于其自然和古朴,而这种价值的存在,与这些地方的偏僻和落后有关。一旦伴随着经济发展的现代因素的引入和积累,传统的因素必然会消减甚至消失,其旅游价值也就消减甚至丧失了。

    这样说有些残酷。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民都有追求经济发展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权力,没有谁的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满足走马观花者的猎奇心理。但是,怒江流域的自然生态条件确实相当脆弱,其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当有限。短期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对自然和传统的严重破坏,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即使发展旅游,保持适当的规模和速度可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