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再考


作为中国人,寻根问祖是文化基因,可惜年幼时并不觉得,也没有特别关注过。1988年我祖父(郑元理)过世时,我才上大学一年级。记得更早的时候,我看到祖父写得一份申诉材料,向政府讨还当年日军侵略时被抢走的两艘轮船。记得当时爷爷告诉我,他的爷爷当时在营口开办钱庄、砂场、船运公司。后来在天津葛沽的老宅和在天津桂林道的大宅都被政府充公。由于我父亲在文革中因为出身问题挨斗,我家当时的出身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对于家世,我也仅仅知道这些。现在想起来,如果早一点问问祖父,应该知道我高祖(郑筠荣)以上辈分人的一些情况。可惜现在连我父亲也只能说到高祖,再往上,大抵就是明末年间,从福建泉州(?)移居天津,按推算应该是高祖的祖上,由福建迁移到天津,从那时我们的籍贯改为天津,到我高祖时,在天津已经扎根300多年。

       我现在能推算出的家谱,上溯到浙江金华浦江郑义门八世祖郑洽(其祖上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浙江金华有一个叫郑绮的人,他在临终前,给子孙们留下一句遗训:“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他的后裔恪守祖训,由此开创了郑氏家族不分贫富贵贱,十五世共居同食的历史。历经宋元明三朝的郑义门,在明初达到鼎盛,先有朱元璋御赐匾额“江南第一家”,又被建文帝朱允炆旌表为“孝义家”。)。郑洽是明朝建文帝的大臣,靖难之役之后随建文逃难,据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刘兆玄  考证,建文帝与郑洽等人先逃至浦江,后至福建宁德,在宁德隐姓埋名出家支提寺,并在宁德和泉州一带有过活动。郑洽落户宁德,作为本支落户福建的始祖,村名为“郑岐村”,至此后裔在闽东安居乐业。

郑洽(1343—1422),浙江金华人,是曾经追随建文帝出亡的22名大臣之一,是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第八世孙。

生于至正癸未(公元1343年)十月初十日,朱元璋洪武壬申(公元1392年)考中进士,官擢翰林待诏;建文壬午(公元1402年),随建文帝出奔。先后化名郑三合、郑岐,并隐居宁德市濂坑村、郑岐村。于永乐壬寅(公元1422年)五月十四日卒于郑岐村,享年80岁。葬于蕉城上金贝南山之麓后壑坑地方。郑洽共生育五子二女。长子郑榛,化名郑安升,定居厦门。次子郑松,靖难之役阵亡,其兄将其化名郑安治,葬厦门。三子郑樵,四子郑模,随母隐居浦江桃源口。五子郑栈,化名郑钱,随父隐居宁德郑岐村。

我家这一支是在明末由福建迁往河北,据我父亲说法,这一支分为三股,一股仍留福建,一股迁往山东,一股迁往河北。我们应该是迁往河北这一股。我很想了解从高祖郑筠荣再往上数的祖辈情况,欢迎大家提供线索。

郑筠荣(高祖父):

(1846—1925),祖籍福建,其先辈早在明末年间已定居葛沽,郑家从小本生意到盐户,几代衣食无忧却没有大的发展。郑筠荣成年后,在葛沽前街开了间豆腐店,售卖闽地传统风味的麻辣小豆腐。他个子不高,白净文气,透着些许儒雅,做起生意来也是勤善为本,待客和气,加之豆腐味美价廉,自然门庭若市。郑筠荣为清末民初资本家兼地主。郑筠荣随父跑海船到营口一带做木材、粮米、山货生意,随着家业渐盛,郑家在营口开办的永惠兴银炉也声名显赫。郑筠荣后在营口置了两只轮船,开了几家买卖店铺。字号都有“永”字如“永达兴”、“永会兴”,最兴旺的是“永源兴”(经理1905年为杨树堂,1910年为郑筠荣)。光绪廿二年(1896年),永惠兴银炉开业。“永惠兴银炉,设立营口大街,光绪二十二年开设,兑换银钱来往银钱川换,执事人孙焕章,经理号中事务,资本人郑筠荣,住天津,资本银二万两”,[61]  1925年经理谢裕昆。永惠兴及其六联号于1933年12月18日关闭。永惠兴关闭后,改组成一个资本二十万元的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油坊、粮栈及杂货业,更名永兴公司。兴盛时,营口大街八成都是郑筠荣的产业。郑筠荣在清宣统二年(1910)于葛沽置业兴建“郑家大院子”(郑家大瓦房,现在津南区),两年后竣工。1923年,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为大院题写匾联:“桑梓七百年盐田更替,海河八千月航帆往来”,横额为“日新岁易”。在天津葛沽镇置业,从外地进材购料,请工匠起基造砖房。无论是占地面积、结构布局、设计建造、选材用料,各方面都独占鳌头。该建筑东西长近百米,南北长近五十米,有六个四合院,128间房。院中有院,一院多门,院院相通。陌生人进去,如入迷魂阵,无人指点,难以出来。房檩、过木、门窗均为上等材料,雕梁画栋。除平房外,西北方尚有二层闺阁小楼以及浴房、地下室。上等青砖瓦,磨砖对缝,糯米熬汁灌缝,外刷油漆,既宏伟坚固,又干净亮堂。墙上建有巡更马道,后来为了与比自家晚建房的“夏家瓦房”比高,又在上增建雕花“女儿墙”,全部油刷。此房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左右,取名为“德生堂”。在天津的产业有北洋铁砂厂等。

据公开资料:郑筠荣的真正发迹得益于徐世昌的赏识,源于他的善举。坊间传云,郑筠荣与众船主一年在山海关附近遇到风浪,别人趁机捞取海面上的旁人货物,唯有他坚持救人为先,并将遇难人员带回葛沽妥善安顿。获搭救者中恰有一位是风云人物徐世昌的至亲,所以当郑筠荣不久再次抵达营口时,徐世昌已亲自设宴相迎了。目前所见史料对此尚无详确记载,据徐世昌生平研究,此事大致当发生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后,徐世昌时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于是,徐世昌将东三省军马的大半物资供给与运输任务交给宅心仁厚的“郑小豆腐”办理。郑筠荣从此迅速累积资财,一举成为葛沽首富。

有关永惠行银炉的史料可在网上查到。

郑筠荣去世后,全家搬离葛沽,老宅由族人看护,全家迁往天津租界,在桂林路和岳阳道交叉路处购置三层楼的大宅。我父亲告诉我,他在那个大宅里住了4年。

郑麟孙(曾祖父)

为郑筠荣长子,民初著名篆刻家。公开资料不多,葛沽的一对姻兄,郑麟荪刻葛沽八景印,苏星桥赋葛沽八景诗。我在网上有看到曾祖父的“百福图”(篆刻作品集)拍卖品,被称为书画篆刻名宿郑麟荪,有“空前绝后”之誉。据民间说法,郑筠荣父子也是道德文章,书法绘画名扬津沽的,其中进大门回首匾,便是郑筠荣亲笔所书的:亲仁善邻语出《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是:亲近仁德之人,搞好邻友之间的关系,如获至宝一样。书法遒劲有力,方雅儒正。郑筠荣的长子郑麟荪,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金石。自题书房的匾联:松鹤轩。抱柱对联:障牖帘垂花外雨,扫廊帚借竹梢风。书法奇颖不怪,拙笨隐巧。

据我姑姑回忆,郑麟荪(耀祖),颌下一幅长髯,不怒自威,性格淡静,幽默诙谐,不喜商业交际应酬,主要待在书房里书书写写和篆刻(按现在说法就是很宅),郑筠荣还有3个儿子,二儿子(郑翼祖)去世较早。郑筠荣过世后,家产主要由三儿子打理。三儿子(郑印祖,即,郑幼彭)除了经商,还在天津证券界颇有盛名,人称“郑三爷”。

郑麟荪有妻妾各一,嫡传长子就是我的祖父郑元理,与葛沽另一大族田氏成婚,我祖母田本兰(祖母的母亲姓马,马家后代有马恩培等;外祖父田本立是远房堂兄)。田本良等本字辈是她的兄弟姊妹。祖母家后从葛沽搬到天津成都道一处大宅。祖父解放前曾掌管加部分家族企业(如北洋铁砂厂等),后适逢新中国建政,一切财产充公,重新安排工作。我祖父、祖母解放后从事商业和外贸工作,当时祖母在商业部任职,祖父在外贸部任职,没有太多显赫事迹。祖父因为出身不好,三反五反均有受到冲击,但因为历史问题清白,没有什么大事,反右运动时因出差在外而躲过一劫。我从小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7岁时回到父母身边。

父亲郑世隆(1941-2016),为郑元理第2子(有兄妹各一,其兄育有一女一子,居住兰州),早年因家庭出身,文革时在北京挨批斗,七十年代后期曾调动到兰州,后移居深圳,从事文学和新闻工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父亲在文革中接受批斗,我出生(1970年)后被寄养在延庆农村,先后有3位乳母,1岁多被送到兰州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1992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去深圳工作。我爷爷在我读大学一年级时过世(1989年3月8日)。我还有一个弟弟(1977年生)。

我们这一支的辈分,到我应是“德”字辈,从高祖数起,分别是“筠,麟,元,世,德”。但是从我堂哥到我,名字里都没用这个字。高祖郑筠荣的第3子我的同辈有用“德”字。

有机会我会去福建宁德郑岐村、金华浦江郑宅镇,还有高祖经营和居住过的辽宁营口、天津葛沽(津南)去看看。去天津出差时,我曾去桂林道,但没看到老宅,据我父亲说后来做幼儿园用了,葛沽郑家老宅也曾被当作中学校使用。据说津南区计划修缮郑家大院子,用作旅游。

2016年1月3日收到从网上拍来曾祖父的“百福集”,这是网上找到的唯一一本线装版,出版于民国十九年农历十一月,上有曾祖自序,曾祖说到印刷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留在匣中,可以酒后闲时赏阅,最后一句是”况他日者,人事代谢,子姓迭兴,贻此一斑,安知不视为雪泥之鸿爪也耶?“--此书来自东北吉林(马)。

今日(2016年2月14日)联络上我父亲的堂兄妹,她告诉了我一些家族情况,据说在另一位堂叔郑世方手里保存了部分家谱。另外小五姑说我出生时她也在场,知道自己出生的医院是当时的东四妇产医院。

父亲郑世隆于2016年2月20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