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来了,市场上会有人分析其中的原因;熊市降临,也会分析个中的缘由。基于今年6月中旬到7月初的A股出现暴跌,以及其所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无疑更值得探究。近日,清华大学就发布了关于此次股灾的研究报告,也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的报告共汇集了二十余位行业专家的参与。从报告的内容看,其中并不乏一针见血的观点。如报告认为股灾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杠杆交易的过渡、无序以及监管不完善,放大了资金式的缺陷;多空机制不均衡,失去了市场自我平衡的能力,造成单边上扬局面,急涨之下必有暴跌;股市缺乏有效的熔断机制等多个方面。
像多空机制不均衡等确实是A股面临的一大问题。在两融业务以及股指期货未推出以来,只有做多才有获利的机会,这让投资者容易形成多头思维,这其实亦是A股的一大投资“文化”,也是市场长期累积的结果。另一方面,正如报告所言,我们在交易制度设计上鼓励做多,抑制做空,融资容易融券难,融券规模占两融业务规模的比例不足1%。正是这样的单边机制,造成了市场容易涨,而急涨之后必然会有急跌,也为股灾的产生早早地埋下了伏笔。
但对于此次股灾产生的原因,清华报告显然也存在值得商榷的之处。其一是报告认为杠杆交易存在监管不完善的问题,但事实上监管方面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杠杆交易上,而是贯穿于整个牛市的始终的。比如针对像暴风科技这样的连续29个交易日涨停的现象,明显不合常理,然而监管部门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为市场降温,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全通教育等个股遭到疯狂爆炒上。此外,牛市期间监管部门曾对于券商两融业务进行了检查,在引发市场波动时,其“父爱主义”又开始作祟,这既是向市场传递着某种错误信号,也折射出市场监管偏离了正常的方向。
其二,股灾的发生,再次凸显出A股市场错误定位的危害性,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事实上,此轮发轫于去年7月中旬的牛市的行情,并不是市场“自发”地产生的,背后有着明显的“人造牛市”的痕迹。“人造牛市”的目的是为了经济转型的需要,而经济转型需要巨额资金,更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而只有股市处于上升时,企业才能更好地从市场中“圈钱”。牛市如火如荼时,监管部门加大新股供给力度,有抑制市场过热的考量,但显然也有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的考虑。但此轮牛市毕竟是“人造”的,也违反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最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实早已被注定。
笔者以为,中国资本市场诞生20余年来,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与我们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监管缺失或缺位以及投资者保护不到位有关,而最核心的问题则在于股市的错误定位。长期以来,我们的股市是为融资者服务的,这样的定位也决定了投资者不可能对市场抱有足够的信心,也决定了股市暴涨暴跌与大起大落成为常态。如果我们的股市定位不进行修正,仅仅通过修改《证券法》,也只能起到“打补丁”的效果。市场定位不变,继2008年之后今年A股又出现惨烈的暴跌,而类似的情形在今后还会重演。不信,走着瞧!